這裡有全球最豐富獨特的天然物種基因庫
世界屋脊添野趣 珠峰自然保護區你了解多少?
保護區內野趣盎然。 |
吉普村護林員冒雨巡山。 |
|
小檔案 |
從海拔1400多米的南部河谷地帶一直攀升到珠穆朗瑪峰,珠峰自然保護區的相對高度落差達7400多米,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極高山生態系統,原始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以及半干旱荒漠灌叢、草原生態系統,成為全球最豐富獨特的天然物種基因庫。
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33819平方公裡,建立於1988年,1994年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2月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翻過5236米的孔唐拉姆山,沿“之”字形的陡峭山路顛簸南下。漸漸地,窗外荒涼冷峻的山岩開始有了斑駁淺綠。突然大霧彌漫,前方山谷傳來轟鳴般的水流沖擊聲。車在一處深達270米的峽谷邊停了下來,步行通過隨風搖晃的鐵索橋,吉普村到了。
“現在林子密了,野獸多得很。今年3月,豹子闖進村裡,咬死咬傷32頭犏牛,縣裡每頭給賠償了2000元。”52歲的吉普村村支書扎西說,上世紀80年代前,打獵是村民的主要肉食來源,但珠峰保護區建立后,村民不再上山打獵,村裡近4萬畝土地,如今也隻留下180畝作為耕地,其余都成了森林和草場。
保護區成立,讓村民徹底改變“伐木蓋房、燒山墾荒、通過獵殺動物謀皮御寒取肉充飢”的傳統
扎西家族世代生活的吉隆縣吉普村,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水資源豐沛、林木參天的“五大溝”之一的吉隆溝南端,屬於保護區最靠西邊的半濕潤山地生態系統。
地處西藏自治區西南隅與尼泊爾交界處的珠峰自然保護區,從海拔1400米向北垂直攀升,至珠穆朗瑪峰相對高度落差達7400多米,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極高山生態系統。這片包括了西藏定日、聶拉木、吉隆3縣全境和定結縣5個鄉鎮,面積33819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還生活著像扎西一樣的9.5萬名農牧民。
更令人驚奇的是,在珠峰地區眾多雪山之間,從東向西依次為河流侵蝕形成的陳塘、絨轄、樟木、吉隆和貢當谷地。這些切割喜馬拉雅山脈的河谷,為印度洋暖濕氣流北上提供了通道。受流經谷地的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谷地裡發育著喜馬拉雅南翼濕潤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造就了世界上最獨特的天然物種基因庫。
“密林是野生動植物的樂園,我們藏族群眾世世代代的衣食住行,基本上也都來自山林。”扎西說,吉普村附近的密林裡,僅體型較大的哺乳動物就有黑熊、岩羊、馬鹿、豹子等,“早些年上山常能看到一種頭部長一圈長白毛的猴子,我當護林員后才知道是喜馬拉雅地區特有的物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由於糧食短缺而大量開墾,並濫殺野生動物。為了保護這裡獨特的生態系統,1988年3月,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成立,當時,西藏自治區立即不惜損失數十萬元,終止了正實施的向脫隆溝修路筑橋計劃,這個計劃原是為了便於把位於定日縣脫隆溝裡的木材向外運輸而實施的。
將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森林生態系統全部劃入核心區,也意味著世代居住於此的藏族同胞不得不改變祖先流傳下來的習慣——伐木蓋房、燒山墾荒、通過獵殺動物謀皮御寒取肉充飢。
保護區的工作是否有效,關鍵在於能否重新構建人與野生動植物之間和諧相處的關系。
據介紹,珠峰保護區在建立之初,就開始在改變農牧民的生產方式上下功夫。一是禁止狩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退草還林等優惠政策相結合,讓農牧民從簡單粗放的“靠山吃山”變成“養山吃山”。二是轉變農牧民身份,讓年富力強的農牧民就地轉成護林員、野生動物保護員。
“這些年來,我們在林區、牧區大量聘用當地農牧民當野保員、護林員,野保員每月工資1800元—2200元,護林員政府每年給7000元補貼,還搞獎懲機制。這些生態公益崗位,基本緩解了當地村民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西藏自治區林業廳廳長雲丹認為。
作為“高海拔地區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雪豹從保護區設立之初不足100隻,增加到目前200多隻
喜馬拉雅山脈山體異常高大險峻,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5座分布在珠峰保護區內。行走在蜿蜒的318國道,時常能看到龍卷風在荒漠上生成、升騰,讓人對這塊神奇的土地,增添莫名的敬畏之情。
從海拔2000米的亞熱帶叢林到6000多米的高山冰雪帶,雪豹是唯一能自由游走其中的神秘動物。近幾年來,作為珠峰保護區的旗艦型物種,雪豹的生存狀況最受關注。
“從2014年開始,我們走遍了珠峰保護區的上百個村庄,每個村庄都有雪豹的蹤跡。雪豹種群的恢復和活動范圍,出乎大家預料。”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生態研究科科長拉巴次仁告訴記者,雪豹從保護區設立之初的不足100隻,已增加到200多隻。
雪豹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最美麗的貓科動物,通常認為其生活在雪線以上。由於非法捕獵等多種人為因素,被稱為“雪山之王”的雪豹已成為世界瀕危物種,目前在我國的數量甚至少於大熊貓。
為摸清這一亞洲高山高原地區最具代表性物種的情況,珠峰保護區啟動了雪豹保護計劃,並專門成立珠峰雪豹保護中心。經過3年多努力,通過在野外布設紅外線相機、棲息地調查等,基本掌握了雪豹在保護區內的種群數量、活動區域、食物結構等情況。調查發現,雪豹以岩羊、北山羊、盤羊等高原動物為主食,也捕食高原兔、旱獺、鼠類等小動物及雪雞等鳥類,在食物缺乏時也盜食家畜、家禽。
據介紹,一隻成年雪豹的活動領地超過200平方公裡,其活動范圍大致隨食物發生變化,夏季一般生活在3000—6000米的高山,到了冬季,隨著高山食物的減少,甚至會到海拔2000米以下的叢林覓食。
“雪豹處於高原生態食物鏈的頂端,被視為‘高海拔地區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雪豹數量增加了1倍多,充分說明這些年來我們的保護措施行之有效,珠峰自然保護區的動物區系和生態系統發展健康。”珠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格桑說。
盡管珠峰保護區生態環境總體向好,但全球變暖給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巨大隱患,需要全球重視和警惕
在希夏邦馬峰腳下的草場上,記者發現了一群藏野驢。藏野驢是我國特有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保護區所在的4縣曾大規模獵殺藏野驢,保護區建區調查時,珠峰地區藏野驢已不足100頭。
保護區建立30年來,藏野驢種群數量迅猛增加,如今隨處可見。據初步統計,青藏高原的藏野驢目前增加到8萬頭左右,以至於出現了藏野驢與牧民爭草場的新問題。
其實,進入而立之年的珠峰保護區,還面臨諸多“成長的煩惱”。這些“煩惱”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保護區內居民由6萬多人增加到近10萬人,帶來新的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二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退化,給保護區生態平衡帶來新挑戰。
據介紹,為便於行政管理,保護區成立之初,將定日、聶拉木、吉隆三縣全境劃入保護區。隨著人口增長,特別是把一些縣城和重要城鎮納入核心保護區范圍,導致事實上完全無法根據現行自然保護區法規對這些區域實現有效管理。為此,西藏計劃一方面將海拔4500米以上的村鎮生態搬遷,另一方面積極爭取將人口較集中的城鎮調出保護區范圍。
“盡管珠峰保護區生態環境總體向好,但全球變暖給這裡的生物多樣性帶來巨大隱患,需要全球重視和警惕。”拉巴次仁說,青藏高原是亞洲乃至全球氣候的重要“調節器”和“啟動器”。近50年來,作為青藏高原主體部分的珠峰自然保護區域持續變暖,冰川顯著退縮,冰湖面積擴大,河流徑流增加,這給保護區的生態建設和有效管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記者 鄧建勝 制圖 蔡華偉 張芳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