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雲南臨滄——

網絡晒評課……讓深山窩裡的娃娃能上優質課

2018年02月26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大數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化”等,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本版即日起推出“互聯網+民生”系列報道,關注各地運用互聯網技術改善民生的實踐和探索,以期交流經驗、改進工作。

  

  往常,一到開學,最讓李華燦發愁的就是學校的信息技術課。

  李華燦是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忙令小學的校長。“這裡互聯網發展相對落后,硬件設備不齊,也找不到專職教師,每次孩子們吵著鬧著要上計算機課,我就頭疼。”望著孩子們期待的眼神,李華燦十分無奈。

  臨滄地處西南邊陲,山區多、貧困面廣,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校際、城鄉之間差別顯著。為了改變落后的教育條件,近年來,臨滄市全面提高“互聯網+教育”的硬件、軟件環境,提升教師素質,班班配備計算機、電子白板,實現了市、縣、鄉、學校寬帶網絡互聯互通。

  讓李華燦高興的是,去年9月,學校的計算機課終於迎來了一名專業的計算機教師。“硬件裝備越來越足,請來的好老師也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學校的課程終於能開齊了。”李華燦說。

  沒設備、缺人才

  信息孤島真愁人

  沒有好的硬件條件、沒有好的教育資源,盡管被大家稱作臨滄市裡的數學教育名師,李華燦也常常感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優質的教育資源不足,也沒有充分的輔助工具,上課畫個圓、板書也會費上更多時間,想要提高課堂效率,難!”李華燦曾經輾轉很多山區小學任職,很多學校的條件比起忙令小學還要差上一大截,在李華燦的印象中,“除了黑板粉筆,就沒有別的教學工具,想要創新點教學手段更是難上加難,隻能依靠教師的個人素質。”

  “像現在做教學演示這樣的電子白板,根本想都不要想。”山區小學的孩子起步晚,數學對於他們來說,是一門很吃力的課程。為了保証孩子們能真正聽懂弄懂課程內容,李華燦常常要花大量的課余時間對孩子們進行課后輔導。

  肩負著學校管理任務的李華燦更是一籌莫展。“學校有1000多名學生,隻有50多名老師,學生多老師少,很多課程都配不齊。”李華燦說,“音樂、美術很多鑒賞課都缺乏相應的資源,老師們的備課壓力很大。”

  更讓李華燦焦慮的是,學校很多教師年齡都偏大,對新興事物接受度也比較低,“別說是我們設備不齊全,就是有了設備,也沒人懂技術。”在發達地區“互聯網+教育”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李華燦卻面臨著沒設備、缺人才的窘境。

  “臨滄山區多,師資力量不夠,教學手段過去僅僅依靠老師的個人能力,教育資源陳舊、更新不及時,有些地方幾乎成了教育的信息孤島。”臨滄市教育局裝備辦主任葉波走遍了臨滄大大小小的學校,像忙令小學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

  “越是和發達地區的教育條件相差甚大,就越要運用網絡的力量。這是真正改變落后的教育條件、縮小教育條件差距的機遇。”李華燦說。

  網絡通、設備齊

  講課效率高多了

  “電化教育提了很多年,核心都是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作為教育的輔助手段。各種電子設備、網絡設施等基礎設施,說起來都是錢啊。”談到籌錢的過程,葉波苦笑著說道。

  籌資的問題幾乎讓葉波焦頭爛額,基礎差、硬件缺口極大,很多山區雖然已經通了網絡,但是網絡不流暢、不穩定,設備依然制約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十二五”期間,國家提出,以建設好“三通兩平台”為抓手,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這讓我們感覺到了機遇,也增強了我們建設教育專網的動力。”

  受益的是一大批像忙令小學甚至更加邊遠的山區學校。實現網絡班班通、電子白板配備率達100%,讓李華燦鬆了一大口氣。“備課時間大大加快了,課堂效率也更高了。”李華燦高興地說,“現在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兩節課的內容可以整合成一節課來上,我用快節奏、大容量來形容我現在的教學狀態,現在可以說是過去教學效率的3倍。”

  “用電子白板上課比過去板書有意思多了,懂得也更快。”王茂生是李華燦的得意弟子,“過去老師上課講的內容,有時候沒有聽懂,隻有去找老師單獨輔導,現在我自己就可以用電子白板上保存的內容復習。”

  剛剛過去的期末考試,王茂生的數學成績新鮮出爐,從過去的80多分,到這次的滿分成績,王茂生得意極了。“班裡的平均分也從過去的不到90提升到了97.6。”身為任課老師的李華燦更是驕傲,“利用電子白板等技術呈現的教學內容更加直觀、便捷,和孩子們的互動也更好,教學精華都濃縮了,成績當然更好了。”

  引進來、走出去

  優質課程可共享

  隨著互聯網技術深入惠及教育,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孩子享受到了“互聯網+教育”的紅利。對於邊遠地區,互聯網帶來的信息交換不僅意味著教育優質資源的引進來,更帶來了教育的走出去。

  在臨滄滄源縣國門小學的全自動錄播教室內,一堂公開課上得別開生面。

  教授三年級語文的李學麗老師在上面授課,另外一位老師利用教室的操作平台,通過教室內的幾個拍攝機位對課程全景、教師、學生、板書等情況進行錄制,而同時遠在昆明的名師通過網絡直播聽課,並第一時間進行了評課。

  據介紹,滄源在3年前就嘗試開展過網絡“晒課”活動。當時從全縣中小學中挑選了25節課堂視頻晒到網上,結果吸引了近2000人上線評課。

  “過去看不到自己的表現,很難發現自己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因而也就不能及時跟進改正。”李學麗感慨道,“有時候要到錄像結束回看時才會發現各種不合適的口頭禪、錯別字,因為要網上評課,這督促著我們要不斷改正,把近乎完美的課程展現出去。”

  “技術的提升改變了學校的教研形式,也能更便捷地讓老師們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課后反思。”葉波說,“老師不僅可以利用網絡的優質資源上課,讓孩子們不出深山就可以享受到和發達地區一樣的名師授課,同時也可以將自己的教育課程分享出去,總結經驗,不斷提升。”

  網絡的提質增效為提高山區、邊疆地區教育質量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打一個比喻,網絡基礎設施的配備可以說是讓我們的教育從二級路真正變成了高速路,但是高速路上必須要有車跑起來、跑得快才能實現路的價值。”葉波說,“互聯網+教育不應該僅僅只是將過去紙質、黑板變成電子這樣粗淺的改變。對於互聯網技術在教育上的運用,需要更多深層次的挖掘。”

  “網絡上的優質課程資源還是相對稀缺,信息化技術更新換代快對於資金的要求也非常高,目前還存在不少缺口。互聯網+教育雖然解決了便捷性、學習效率、資源共享的問題,但我們還是期待互聯網+教育能有更多的內涵。”李華燦說。(記者 李茂穎)

(責編:高黎明、張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