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科技讓生活更美好>>專題>>科普內蒙古

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需自我調適擺脫心魔

2020年02月24日10:30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需自我調適擺脫心魔

近日,網絡上傳言“某醫院有確診病人出逃”,引起廣泛關注。隨后,此傳言被証實為謠言。

虛驚一場的背后,反映了人們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和疑似患者心理壓力的關注。

必須承認,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在等待確診的日子裡,不僅要承受著身體的不適,還要承受心理上不確定感和恐懼感所帶來的巨大壓力。那麼,疑似患者心理壓力的表現有哪些?他們應該如何進行心理調適呢?

為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心理專家崔展宇。

記者:大疫之下,我們每個人都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特別是那些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那麼,疑似患者的心理壓力會有哪些表現?

崔展宇: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可能會產生很大心理壓力,甚至會出現一系列的身心表現,主要包括認知、情緒、生理、行為四方面。

認知方面看,不確定感是疑似患者最大的心理特征,懷疑自己是否已經被感染、能不能康復。災難化的想法也會不由自主地闖入腦海,變得偏執和絕對化﹔容易將其他人的正常行為看作是針對自己,變得多疑、敏感,容易較真,甚至產生羞恥感﹔注意力不集中,反復回憶自己過去的一些細節﹔也會過度地自責,認為是自己的錯誤行為,才導致了自己的生病和被隔離。

情緒方面看,強烈的不確定感會讓患者感受到巨大的焦慮和恐懼,對生命安全的憂慮,對死亡的恐懼,對健康、家庭、財產和工作的過分擔憂﹔對突如其來被隔離、人身自由受限制,感到慌張、不知所措﹔對可能被感染、已經被隔離的憤怒、抱怨、沮喪、孤獨和被拋棄。

生理方面看,焦慮和恐懼容易讓人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軀體感受上,激活人體的交感神經系統,使身體原有疾病的症狀加重,甚至出現心慌、胸悶氣短、體溫升高、便秘、尿頻、失眠等症狀。

行為方面看,對身體感受的過分關注,如每天多次測量體溫﹔即使檢驗結果為陰性,仍舊擔心或堅信自己已感染,反復要求醫學檢查﹔拒絕檢查和治療,不願意配合醫生的工作﹔對家人、醫務工作者過分苛責﹔或是過分依賴家人、醫生﹔容易發脾氣、出現沖動行為,表現為謾罵、攻擊他人。

記者:當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出現哪些心理問題時,必須要主動尋求精神心理科的專業幫助呢?

崔展宇:在疑似病情的影響下,患者可能出現比較明顯的心理問題。比如,疑病。疑似患者在核酸檢測和肺CT檢測結果均正常的情況下,仍然因為存在與新冠肺炎相似的症狀,擔心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要求反復就醫檢查,盡管醫學檢查顯示陰性,且醫生做出合理解釋,均不能打消其顧慮。

急性焦慮發作。疑似患者可能突然發作緊張、胸悶、心慌、窒息感、瀕死感和失控感,突如其來、不可預測,持續時間相對較短,一般為幾分鐘到半小時。

廣泛性焦慮。以持續存在的、缺乏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緊張不安和擔心,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興奮(如心跳加速、出汗等)和過分警覺,擔心各種事情會出現糟糕的結果,擔心自己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擔心自己即使治愈后也會出現后遺症,整日惶恐不安。

當這些症狀嚴重時,建議主動尋求精神心理科的專業幫助。

記者:被確定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無疑會對心理和生理造成很大沖擊。那麼,如果自己疑似感染新冠肺炎該怎麼辦呢?

崔展宇: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做好防護,就近求醫﹔遵從醫囑,配合檢查、隔離,並盡量保持正常的飲食和睡眠,適當地運動和娛樂。

保持理性思維。雖然適當焦慮可以提高人的警覺,但是解決問題需要的是理性思維。收集權威機構發布的資料,了解疾病的有關信息,有助於提高對疾病的掌控感,保持心理穩定。但同時,對網絡信息的關注,自己要設置一個適當的頻率,與網絡信息保持一定的距離。

在此基礎上,要學會情緒調節、自我解壓。可以通過傾訴、哭泣、運動、聽音樂等合理渠道表達宣泄,給自己一些積極、正面的心理暗示。我們的焦慮、恐懼等情緒,很多時候是由那些不由自主闖入的災難思維引起的,比如“我被傳染了,會不會死?我的家人怎麼辦?”這時候,可以問問自己,這樣的想法符合現實嗎?支持和反對這些想法的証據是什麼?除了能想到的災難化結果外,還有其他可能和解釋嗎?而調整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也會改善情緒。

保持友善互助的社會支持系統也很重要。充分利用人際資源,通過微信、電話、視頻等方式與外界保持交流,談談自己的感受,獲得外界的心理支持與鼓勵,保持放鬆狀態。

不過,當自我調節無法改善負面情緒,並影響到睡眠和飲食時,建議尋求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的幫助。(羅國金 洪建國 本報記者 張 強)

(責編:李慧博、王燕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