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科技讓生活更美好>>專題>>科普內蒙古

姜慶五:謹防小火星引發疫情復燃

2020年02月28日13:48 | 來源:健康報網
小字號
原標題:姜慶五:謹防小火星引發疫情復燃

  從2019年年底持續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流行病學的角度,該如何看待目前的疫情發展形勢?如何從中總結吸取經驗教訓?

  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流行病學專家、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原院長、中華預防醫學會新冠肺炎防控專家組成員姜慶五教授。

  ■健康報:時至今日,該如何看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發展的過程?未來,疫情可能會出現怎樣的走勢?

  姜慶五:全國疫情防控的總體形勢分兩部分來看,都在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對湖北以外的其他地區來說,最初確診的病例幾乎都與湖北、武漢有關聯。1月23日武漢封城對於控制疫情輸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約經過一個潛伏周期后,2月可以視為疫情的一個分水嶺。此前,全國其他地區每天的新增確診病例數一直在走高﹔此后,開始進入緩慢下行通道,武漢封城的效果得以顯現。

  在全國其他地區,嚴密排查有武漢、湖北旅行史、居住史的相關人員,並採取相應的隔離觀察措施,同時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都起到了很好的疫情防控作用。目前,全國已有超過20個省份出現了零新增,全國每日治愈出院病例數大於新增病例數。總體上說明,醫院所承受的救治壓力正在減小,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變化趨勢。

  就湖北省、武漢市而言,當地原有醫療資源遠遠不能滿足患者救治的需求。黨和國家及時做出決策,全國馳援武漢,建設方艙醫院,千方百計擴大收治能力,有力支援了湖北省的疫情防控。目前,武漢市正逐步轉入主動排查收治患者的階段。如果能夠堅持拉網式排查,在短時間內壓縮存在於社區的傳染源,湖北和武漢的疫情防控也有望很快看到效果。

  ■健康報:不久前,國家明確了分區分級精准防控、有序推動復工復產的整體策略。如何在復工復產的同時做好疫情防控?

  姜慶五:復工復產和疫情防控確實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關系。但是,如果全國長時間維持在一種近乎停擺的社會狀態,不僅會給社會經濟和生產帶來沖擊,也將給疫情防控帶來不利影響,特別是影響防控物資的供給。

  科學防治、精准施策,分區分級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非常正確的決策。目前已有20多個省份出現了零報告,在很多地方並沒有發生明顯的社區傳播,客觀條件也支持逐步恢復正常的社會生產秩序。需要指出的是,逐步復工復產也是對各地疫情防控階段性效果的一次檢驗,各項防控措施仍然不能放鬆,一定要避免出現大規模的人群聚集,個人也應堅持落實佩戴口罩等防護措施。

  在傳染性疾病的防控中,以糞口傳播、接觸傳播為主要途徑的消化道傳染病,防控難度相對較小。主要通過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是防控難度最大的一類傳染病。而新冠肺炎又是一種人群普遍易感、傳染性很強的呼吸道傳染病,哪怕有一兩個“火星”散落在人群中,都有可能引起“一片大火”。(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健康報:有觀點認為,在疫情應對初期,流行病學專家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對此您怎麼看?

  姜慶五:在“不明原因肺炎”發生的早期,大家道聽途說的消息很多。需要提醒的是,面對一種新發疾病,要給專家一定時間進行調查與研究,這不是一件可以草率定論的事。

  最初,我們聽到了很多方面的知名學者在發聲,但幾乎沒有聽到真正有流行病學知識背景的公共衛生專家的聲音。應該反思的是,最初在判斷這種疾病可能存在的風險時有些猶豫了,有些過於依賴科學研究的結論了﹔鑒定病原、基因測序固然重要,但以往疫情防控的經驗和教訓也不能忽視。

  應該讓經驗豐富的流行病學專家在早期共同參與疫情形勢研判。當時已經知道這是一種病毒性疾病、一種呼吸道疾病,而且早期表現出來的病死率也不低。當很快出現幾十例患者的時候,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判斷它是一種傳染病,給予高度警覺。但很遺憾,我們錯失了一定的寶貴時間。

  ■健康報:經歷此次嚴重的新發傳染病疫情,我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該如何發展完善?

  姜慶五:經歷過2003年的非典疫情,我國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主體的公共衛生體系迎來了一段黃金發展期。但因為多年來傳染病相對“安生”,公共衛生又在逐漸被人遺忘,甚至有些地方已經撤並了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可是,醫院的服務對象是患者,公共衛生機構服務的對象是整個人群。如果將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機構並入醫院,最終結果就是被臨床“吃掉”。

  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患者出現疾病首先去的是醫院而不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指望疾控機構靈敏地發現傳染病也是不現實的。

  我們建立了全球最強大的傳染病直報網絡,覆蓋了全國各地的多級醫療機構,隻要出現已知傳染病,各級醫療機構即可實時報告疫情,可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極大提高了我國傳染病預防和控制能力。

  但直報網絡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沒有覆蓋新發傳染病,如何改進直報系統,我的建議是加強症狀監測。一種新發的傳染性疾病,其症狀表現往往不外乎發熱、咳嗽、嘔吐、腹瀉與死亡等,這些都是很敏感的傳染病現象。比如,發熱是絕大多數傳染病會出現的症狀,如果一個地方發熱病人突然增多,又無法通過已知的傳染病進行解釋,就應該引起高度警覺。

  醫療機構開展症狀監測,一定要有專門的通道向疾控機構和衛生管理部門報告。未來,加強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的信息互通十分重要,可以在醫院HIS系統內嵌入傳染病症狀監測報告系統,與疾控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同時,培養臨床醫生的傳染病防控意識。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疾控機構還會向醫療機構派駐聯系人建立直接聯系。這種做法也值得借鑒。(首席記者 劉志勇)

(責編:李慧博、王燕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