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來臨,當心高溫也是一種氣象災害

2017年07月14日11:1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高溫也是氣象災害

隨著全球極端天氣的頻發,“三伏天”還沒到,世界各地就紛紛進入“燒烤模式”。比如,極端高溫天氣引發葡萄牙山林大火,美國西南部的沙漠地區和加利福尼亞州氣溫屢破紀錄,羅馬尼亞迎來持續高溫,東半部地區於7月1日發布高溫紅色預警。在我國,受暖脊影響,華北、黃淮等地也迎來了持續性高溫天氣。中央氣象台7月2日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預計內蒙古中部、河北西南部、陝西關中等地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7℃-39℃,局地可超過40℃。

你知道嗎?其實,高溫也是一種較常見的氣象災害。我國一般把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時稱為高溫,連續數天(3天以上)的高溫天氣過程稱之為高溫熱浪(或稱之為高溫酷暑)。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表聲明稱,地球正在經歷極端炎熱的一年。歐洲、中東、北非和美國的部分地區今年將面臨異常高溫天氣。在觀測歷史上最熱的2016年后,專家預計今年也將持續或多發熱浪及大雨等極端天氣,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濃度和海水表面溫度的上升加劇了全球變暖。

人體到底能耐受多高的溫度呢?研究表明,一般人群在靜止狀態體溫調節極限溫度為31℃(相對濕度85%)、38℃(相對濕度50%)和40℃(相對濕度30%),如超出極限溫度,人體機能受損,將出現病症——中暑或一些並發症。不過不同人群耐高溫的極限也不同。對於兒童、年老體弱者、慢性病患者,由於他們的體溫調節功能或不健全,或功能減退,耐熱極限也相應下降。所以,在高溫天氣裡,這些人群應特別注意防暑降溫。

為何在夏季實際感受到的溫度比天氣預報的溫度更高呢?這主要是因為人體主觀感受到的溫度即體感溫度往往與氣象預報中的溫度存在差異。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這個溫度計處於相對通風的環境下,距地面有1.5米。而我們感受到的溫度會受空氣相對濕度、風速、外部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實際環境的溫度存在一些出入。在相同溫度下,濕度越高,人的體感溫度就越高。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體感溫度的算法,當實際氣溫為30℃,相對濕度達70%時,體感溫度則會達到35℃﹔而氣溫為32.2℃時,當相對濕度達70%時,體感溫度竟高達40.6℃。因此,當高溫高濕時,人的體感溫度會比實際溫度高很多,人體會有悶熱感。

遇到高溫天氣,我們需要做好防暑降溫的准備,比如飲食以清淡為主,保証充足睡眠,盡量避免中午前后出門,及時補充水分。同時,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畢竟高溫這種氣象災害現在較常見,太熱的時候,想一想中國那句老話,“心靜自然涼”。(何孟潔)

(責編:王雪(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