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4日電 (趙鵬)21日,由中國科普研究所科學媒介中心主辦,北京科學技術期刊學會、卓眾科學傳播中心承辦的第十一期“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之“當虛擬現實技術遇上文物保護”專場在北京舉行。
本期“刊媒惠”沙龍聯合包括《遺產與保護研究》在內的三家期刊,邀請到了“第三屆全國優秀文物修復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搶救性保護工程項目主持者、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秘書長詹長法,北京數字圓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數字產品經理高明和三維設計師朴文子,三源九鼎(北京)視覺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科、王雨軒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工作者,為大家科普文物保護領域的研究成果和虛擬現實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的實踐成果等相關知識。
活動宣傳海報(主辦方供圖)
主辦方表示,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具有藝術價值、研究價值、欣賞價值和歷史價值等。文物修復的意義不僅在於把文物修好,而且在於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文物保存、修復和展示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能夠讓歷史以數字的形式再現、讓文化以信息的形式傳承。
“第三屆全國優秀文物修復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搶救性保護工程項目主持者、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秘書長詹長法(趙鵬/人民網)
詹長法結合大足石刻千手觀音搶救性保護工程項目歷時八年的研究和修復成果,向大家展示了千手觀音造像的變遷與重生,普及了文化遺產在藝術、研究、歷史等方面的價值,介紹了文物修復工作的意義以及目前虛擬現實技術在文物修復工作中運用的現狀等。
北京數字圓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三維設計師朴文子(趙鵬/人民網)
朴文子結合其論文《圓明園西洋樓海晏堂基礎信息採集與虛擬拼接研究》,向大家介紹了數字圓明園虛擬修復技術的研究過程和虛擬拼接技術在文物修復過程中的應用。
三源九鼎(北京)視覺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王雨軒(趙鵬/人民網)
王雨軒梳理了目前虛擬現實技術在三維掃描、數字化修復和數據利用這三大模塊中的應用,並對虛擬現實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的未來趨勢進行了展望。
據悉,自2016年6月啟動至今,“刊媒惠”推介的科技論文成果涉及氣象、醫藥、食品安全、航天、測繪、環境保護、疾病防控、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並通過現場活動及網絡直播,向線上和線下的公眾普及看似晦澀難懂、卻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知識和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