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丁灣,第26批護航編隊為中外船舶護航﹔渤海灣,殲-15艦載戰斗機戰術訓練如火如荼﹔東海南海上空,海軍多型戰機常態化巡航﹔大洋深處,新型潛艇靜悄悄地潛航……
連日來,科技日報記者深入海軍部隊採訪得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將迎來建軍90年紀念日前夕,一支強大的海軍正在萬裡風濤中茁壯成長,用科技創新打造了“鋼鐵艦隊”。
4月26日,人民海軍第二艘航母在大連造船廠下水。這是人民海軍獻給軍隊90歲華誕的最好禮物!有專家表示,新航母採用了大量先進技術,作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軍事專家李杰更是稱其為“作戰型”的航母。
“從改建到自主建設航母,體現的正是國家綜合實力、海軍裝備建設水平的飛躍。”海軍有關人士表示。
曾記否,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剛剛誕生的中國海軍隻能實施近岸防御,用快艇在距海岸僅幾十海裡處打一些小仗。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后,海軍進一步發展為近海防御,但因艦艇噸位小,技術落后難以遠航,遠離大陸的海島無力掌控。
上了年紀的老水兵應該不會忘記:曾幾何時,中國海軍過著“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苦日子,官兵們對新裝備望眼欲穿。
而如今,軍艦以“下餃子式”的速度增加,先后入列一大批新型艦艇、飛機,基本形成了二代為主體、三代為骨干的主戰裝備體系。
2016年10月15日,已經退役的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在拖船的拖帶下,緩緩靠上海軍博物館碼頭。這艘游弋大洋40余載、屢建功勛的核潛艇,將作為展品供世人參觀。
還記得,赫魯曉夫傲慢地說:“核潛艇技術復雜,價格昂貴,你們搞不了!”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毛澤東擲地有聲。
面對記者的採訪,一位潛艇專家回憶道,共和國的核潛艇設計者們手中所掌握“資料”僅僅隻有2張外國雜志上模糊不清的核潛艇外形照片和一件從西方兒童玩具店買回來的核潛艇模型。
當時,隻有少數人搞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潛艇,而常規潛艇和核潛艇有著根本區別。他們把核潛艇玩具模型,拆了裝,裝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內部結構則一無所知。
1968年11月,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開工建設。1974年8月1日,第一艘核潛艇正式編入人民海軍的戰斗序列,命名為“長征一號”。從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當年8月19日,朱德總司令在海軍司令員肖勁光的陪同下檢閱核潛艇。朱老總問:“這完全是自己制造的嗎?”肖勁光自豪地答道:“艇上所有設備沒一件是進口的!”
“如今我國潛艇技術發展很快,採用了很多高新技術,潛艇的性能指標,綜合作戰能力不斷提高,和國外差距不斷縮小。”前述專家表示。
誰能領跑科技創新,誰就能為決勝戰場提供有力保障。
黃海海面,遼寧艦劈波斬浪,一名大校緊張穿梭於各艙室進行檢測﹔南海海域水下150米,一支測控小分隊正記錄著某新型潛艇使用試驗信息……這是海軍某潛艇試訓基地艦艇質量驗收部改革強軍路上的一個個掠影。他們發現處理質量問題萬余項,提出重大裝備改進建議600多項,用科技把住艦艇交付最后關卡。
在航母、核潛艇等大國重器捷報頻傳之際,海軍主戰裝備也在成建制更新換代。
“中國正走向大洋:中國海軍的前景!”這是2014年3月中國首艘052D型導彈驅逐艦正式加入海軍戰斗序列時俄羅斯媒體的評價。俄媒稱,中國海軍用10年走過了美國需要30年才走完的路。
除此,艦載戰斗機批量交付,新型戰斗機整建制改裝,預警機、艦載直升機家庭再添新成員……人民海軍遠海護衛作戰裝備力量體系發展加快步伐,海基核力量裝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近海防御作戰裝備力量體系優化提高,兩棲投送裝備力量體系不斷加強,信息系統與配套保障裝備力量建設取得新進展……
記者了解到,人民海軍在重大核心技術實現“彎道超車”。創新強軍馬偉明模范團隊,攻堅克難、勇攀高峰,取得了綜合電力推進等多項新成果。
從“萬國牌”裝備體系向仿制,從仿制到自行研制,從傳統武器向高技術武器,人民海軍始終沿著黨指引的航向,用科技創新奏響了挺進深藍、走向大洋的時代最強音。(記者 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