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惡劣的朱日和,30日當天卻天公作美,風和日麗。威風凜凜的信息支援方隊,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中亮相。
信息支援方隊由戰略支援部隊抽組而成。戰略支援部隊是我軍新誕生的戰略支援“國家隊”。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戰略支援部隊是我軍新質作戰能力的重要增長點,是我軍聯合作戰體系的重要支撐。
在頗具神秘感的信息支援方隊採訪,科技日報記者領略了這些高技術官兵的風採。
鄒冬冬:掌握新型作戰技術的刀尖戰士
黝黑的臉龐,憨憨的笑容,如果沒有深入交談,根本想不到閱兵場上的鄒冬冬同樣也是新型作戰技術崗位上的刀尖戰士。
“當兵,誰不想在閱兵場上接受最高統帥的檢閱。”鄒冬冬告訴記者,“有多少戰友也許當一輩子兵,也沒有這樣的機會。”
“第一次是激動,這次更多的是期盼。”鄒冬冬說,這次是新型作戰力量首次接受檢閱,是戰略支援部隊首次在全軍部隊的聯合演習閱兵中亮相。
如何在新質戰斗力中尋求增長點?又如何把書本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新型作戰力量?早在加入戰略支援部隊之初,鄒冬冬就一直在思索:“相比於硝煙炮火,在看不見硝煙的無形戰場上,世界大國之間的較量也更加激烈。”
那些年裡,鄒冬冬虛心向老高工和技術人員學經驗、學方法,學習筆記更是記了一大摞,裡面密密麻麻勾畫著各種標記和示意圖。任務多,他就主動請纓,從每一個簡單的代碼寫起,時間不長,鄒冬冬就能獨立勝任很多任務。
如今,鄒冬冬已擔任某技術組副組長。就像當初在戰場組織戰斗小組挖戰壕一樣,他把每一名技術人員的擅長發揮到極致,優化安排每個人最拿手的型號任務,確保所有的分工安排高效合理。在上級組織快速響應演練中,鄒冬冬帶領隊組冷靜處置,精確推預案,精准操控應急流程,任務圓滿完成。
張文喜:信息支援閱兵裝備的“幕后英雄”
他,肩扛著共和國士兵的最高軍銜。
在以“90后”戰士為主體的閱兵方隊裡,一級軍士長張文喜更像一個長輩,採訪談話間,卻沒有流露一絲嚴厲的感覺,更多的是隨和、健談。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作為神舟一號任務的重要組成,相關基礎工程的建設正在穩步推進。1996年,我國從俄羅斯進口卡瑪斯大噸位自卸車,這已是那個年代國內最大的工程自卸車。但是,進口車輛裝備的缺陷也隨著使用逐步顯現。張文喜告訴記者,這型車做工粗糙,故障率高,更換的配件在國內基本買不到,而且進口渠道相當復雜。
卡瑪斯汽車配件國產化,成為擺在張文喜面前最棘手的問題。當時的汽車電路採用的是雙線制,而我國採用的是單線制。此外,包括活塞等零配件都不是統一的國際標准。經過自己的研究探索,張文喜把需要的配件技術參數、標准遞交廠家,再加上自己改裝,解決了不少問題。張文喜也成為國內將此型裝備國產化的第一批人。
身在幕后,同樣光榮。在閱兵保障戰場上,張文喜更是沖在前、想在先。他和戰友研究制定的繞車、補車、拖車應急保障方案,在全體地面方隊中集中演示,而后又被推廣應用。
結果圓滿靠過程圓滿,過程就要靠質量管控。每次檢查保養,張文喜和戰友們都嚴格按照質量標准要求,不斷細化規范各個質量環節,出廠前后和途中都要組織檢查保養,確保參閱裝備零故障、零拋錨。(記者 張強 通訊員 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