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核導彈方隊:“國之重器”挺起民族脊梁

2017年07月31日08:29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國之重器”的“王牌”陣列

30日,朱日和訓練基地,旌旗獵獵,戰鷹呼嘯,戰車轟鳴。

由火箭軍南國某旅和高原某旅兩支部隊抽組而成的核導彈方隊壓軸出場,以威武雄壯的陣容、磅礡恢弘的氣勢、傲視群雄的威嚴駛過檢閱台,向世人展示“國之重器”的強大實力。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分別裝備某兩型洲際戰略導彈的他們,肩負著戰略威懾和戰略反擊作戰的神聖使命,而掌控“國之重器”的高技術官兵則是“國之重器”的“王牌”陣列,他們身上印記著火箭軍由大向強的發展軌跡。

去年深冬,南國某旅千裡跨越,機動至北國塞外和“藍軍旅”過招切磋。

在第二輪演訓對抗中,發射一營在號手減員的情況下,臨危受命機動至某陣地執行發射演練任務。陣地積雪厚、裝備展開慢、突發特情多,又是南方部隊……導調組對這次“發射”並不看好。然而,一營卻在規定時限成功點火。

回憶起自己營裡這段光輝戰史,核導彈方隊駕駛員張劉鵬滿臉自豪。

征戰雪原對於該旅近乎“零經驗”,而當時成功發射的獨門秘訣就是“雲智慧”——全流程作戰指標數據庫。

核導彈方隊乘載員張開雄是技術營測試連連長,他是“雲智慧”工程重要參與者之一。在進場后,張開雄率領三級數據採集小組,從道路、氣溫、降雪量到裝備性能、儀器指標,採集形成的數據庫覆蓋了“從作戰指揮到后勤保障、從裝備性能到號手狀態”。

從“經驗依賴”到“信息支撐”,是作戰思維的重大轉變,更是謀求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有意探索。這個旅通過“雲數據”得到行動指引、作戰對策,上演了縮時發射、減員操作、陣地攻防一幕幕實戰化活劇。

初夏,高原某旅一場模擬發射演練在大漠戈壁有條不紊地展開。

發射架指揮長馬超果斷下達“點火”指令,導彈控制號手沉著按下紅色按鈕,數秒后利劍拔地而起,直刺蒼穹,精准飛向預定目標……號手們歡呼雀躍:“老班長王洪發走了,長劍照樣霹靂驚天!”

核導彈方隊乘載員王洪發是這個發射架之前大家公認的“執劍手”。

去年,有著豐富指揮經驗的王洪發選調高原某旅機關,在一次演訓任務中,馬超因為經驗欠缺,號手協同不到位,手忙腳亂之下導彈比預想時間晚了近4分鐘才起豎完畢。

抓部隊戰斗力建設必須從發射單元這個基礎單體打起,時刻保持整體戰斗力的穩定。為此,高原某旅通過換崗鍛煉、多崗任職,組織關鍵號位人員輪訓,定期考核驗收,逐步形成“一人在崗,多人輪崗”的人才接力模式。

一組數據有力証明質效:僅今年第一季度,這個旅就有2個發射單元先后刷新旅夜暗條件下最快發射紀錄,操作精准率較去年提升近15個百分點。

憑著這些掌控“國之重器”的高技術官兵,參閱的南國某旅,堅持把戰場環境作為革新器材的試驗場,官兵革新的26件器材一一進行“戰場”檢驗,3項與實戰貼得不緊的戰法被淘汰,2項信息化含量不高的戰法被“回爐”,16項經過層層檢驗的戰法進入旅“戰法庫”。

同台亮相的高原某旅相繼創造了列裝某新型導彈的多個“首次”——首次以公路方式千裡機動,首次探索無依托下獨立發射,首次在復雜陌生地域中實彈發射。這些“首次”不僅是對實戰化訓練新成果的檢驗,更續寫了老牌勁旅的新傳奇。(記者 張強 通訊員 宋瑋)

(責編:王雪(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