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科技發展:中國科學教育水平亟須大幅提高

2017年08月04日08:21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中國科學教育水平亟須大幅提高

《知識分子》創立之初,我們就將推動科學家深入參與我國科學傳播事業,進而發展新時期的科學文化,作為我們所肩負的使命之一。

回溯近兩年來事業之發展,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特別是青年科學家不再固守於象牙塔內,而是願意主動走入公眾視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分享他們的學識、觀點和思想。

科學傳播事業根基在教育

然而毋庸諱言,在構建中國科學文化道路上走得越是深遠,我們也愈加感受到實現理想之艱難,因為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這份事業的根基實則在於教育。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們曾借用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的這句名言,鞭策自己努力成為這樣一棵樹、一朵雲、一個靈魂。

去年秋天,我們推出了“和孩子一起,聽科學家講科學”的科學教育產品:《科學隊長幼兒版》,以期在孩子心中埋下一粒科學的種子,保護好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在“科學隊長”的陪伴下,越來越多的孩子萌發出探索自然世界的強烈興趣,而他們腦袋裡的無數個為什麼,也有了可以得到最佳回答的好地方。

而對於將孩子的教育作為頭等大事的家長們來說,他們希望孩子從科學教育中所獲得的,則遠遠不止於滿足好奇心,他們希望孩子心中埋下的這粒科學種子,能夠生根發芽,內化為孩子實實在在的能力和素質。

“和孩子一起學科學,除了滿足本能的好奇心以外,其實我是希望孩子能夠從小就慢慢建立起一個科學的、理性的思維方式,遇事也能以平和的心態,積極地去解決問題。”“於短暫的人生中體驗無限的科學之美,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有更豐富的內心、更理性的頭腦,與科學相伴,過更精彩的人生。”……

聆聽這些來自孩子家長的心聲,讓我們開始更加深入地思考科學教育所應追求的本質目標。

科學可定義為“智識生活”

同樣是在《知識分子》創立之初,我們就將科學定義為一種智識生活(Intellectual life),它是創造、想象、觀察、分析、推理、演繹、歸納等等智識生活要素的綜合體現,代表了更高階段的生活追求。

讓孩子們在其漫長的人生旅途中,能夠過上這樣的“智識生活”並受益於它,不正是我們希望科學教育所能夠做到的嗎?

由於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原因,今天的中國人真正擁有如此“智識生活”者其實並不多,而我們不希望在如今整體缺乏科學文化的社會氛圍下,讓我們的孩子也早早失去擁有“智識生活”的可能性。

科學教育需要科學家參與

作為構建社會科學文化的基石,科學教育需要一場真正的改變。

今年9月起,《科學》將從一年級開始,成為每一位中國小學生的“必修課”。這一改變來之不易。讓《科學》作為一門新的課程從義務教育階段小學一年級開始上課,經過了教育工作者十余年的探索和努力推動,可謂步履蹣跚。

盡管今天終於得到了國家的重視,但我們面臨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師資匱乏、教師科學素養不高、教學設備和資源不足、教學方法和評估標准難以適應需求等等,都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在這一背景下,科學家系統參與科學教育便尤為迫切而必要。為此,《知識分子》經過一年多的精心准備和打磨,正式推出科學家給小學生的科學課——《科學隊長小學版》。

基於中國特殊的文化背景,我們認為給小學生的科學教育,需要從理解科學開始。而理解科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們像科學家那樣思考。

我們相信,科學教育需要培養的,並不是孩子們對科學事實和知識的超人記憶力,而是卓越的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包括在真實的科學實踐活動中所必須具備的觀察、理解、判斷、專注、創造、協作等能力。

如何讓孩子們真正收獲這些能力?簡而言之,就是讓小學生直接向科學家學習。在科學家導師和博士生助教的親自帶領下,通過有趣的線下科學實踐、動手實驗、線上視頻授課、即時互動答疑等方式,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個性化學習。

在科學家給小學生的科學課中,孩子們無疑將提早感知到“智識生活”的樂趣。家長們期望孩子具備的抽象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思辨性思維能力等未來人才所必須具備的素養,也將內化為孩子們日后進行個人決策或解決重大問題時的科學方法和思維方式。

衷心希望,孩子心中那粒科學的種子,在科學家的澆灌下能夠結出果實。我們也相信,任何教育都是為了讓改變發生,這種改變可能潤物於無聲,但它必將是受益終身的。

正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小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主編郁波所說,科學家對科學教育的幫助,絕不應該僅僅是站站台、當當評委和顧問之類,而是期待他們能夠真正走到課程建設者中間,從最基礎、最宏觀的角度幫助科學教育從業者構建科學課程。

而我們,則通過科學隊長系列科學課程,站到科學教育的前台,參與到科學教育的事業中來。(饒 毅 魯 白 謝 宇)

(責編:賈越喬(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