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人員2日在《環境與健康展望》期刊線上版發表論文稱,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CO2)升高,會降低主要農作物的營養價值。如人為造成的CO2排放量繼續上升,到2050年,全球將有1.5億人面臨蛋白質缺乏風險。
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人主要從植物中獲取日常所需的大部分蛋白質。為了評估未來蛋白質缺乏的風險,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綜合分析了高濃度CO2環境中,農作物培育實驗數據和聯合國全球人口飲食信息等數據。他們發現,在大氣CO2濃度升高情況下,水稻、小麥、大麥和馬鈴薯的蛋白質含量會分別下降7.6%、7.8%、14.1%和6.4%。
數據分析顯示,如果全球CO2排放趨勢不變,到2050年,目前已經飽受蛋白質缺乏影響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人民將面臨更大挑戰,而以水稻和小麥為日常蛋白質來源的南亞國家也將面臨蛋白質缺乏風險,僅印度就將有5300萬人日常蛋白質攝入不足。
論文作者之一、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塞繆爾·邁爾斯表示,研究結果表明,各國在制定糧食安全政策時,有必要將CO2濃度增加對農作物營養成分的影響考慮在內,尤其是以水稻、小麥等易受影響作物為主食的國家。而更重要的是告誡人們,遏制人為CO2排放非常必要。
CO2濃度升高不僅會造成上億人蛋白質攝入不足,還可能導致更多人貧血。2015年,邁爾斯就曾發表研究報告稱,CO2排放量增加可能導致全球大約2億人缺鋅。此外,他還在8月2日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刊物《地球健康》(GeoHealth)上與合作伙伴發表另一篇論文指出,在大氣CO2濃度增加的情況下(達到550ppm),小麥、水稻、大麥、豆類和玉米的鐵元素含量將降低4%—10%,這會導致全球3.54億5歲以下的兒童和10.6億育齡婦女通過飲食攝取的鐵元素下降超過3.8%,他們很有可能會貧血。(記者 劉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