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沒人知道我們死去時究竟會發生什麼,但有很多人描述過自己瀕死時的經歷。雖然這些瀕死體驗形式眾多,但有些特征是相同的,如看見一道亮光、感覺淡定平和,以及看到一條隧道等。比利時烈日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特征在瀕死時出現的頻率和順序,或能幫助我們一瞥死后的情形。而研究結果顯示,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瀕死體驗。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夏洛特·馬歇爾指出:“就我們所知,還沒有哪項研究正式分析過瀕死體驗的各項特征是否會按一定的順序和頻率出現。我們研究的目的便是從全球分布和個人敘述兩個角度、弄清這些特征的頻率分布,以及不同瀕死體驗特征最常依從的順序。”
研究人員收集並分析了154名曾有過瀕死體驗的受試者的書面報告。分析顯示,每個人在瀕死時都會經歷幾種現象,報告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依次為平靜感(佔全部受訪者的80%)、看見一道亮光(佔全部受訪者的69%),以及遇見靈魂或某人(佔全部受訪者的64%)。最少見的兩種經歷分別為思維加快(佔全部受訪者的5%)和預見未來(佔全部受訪者的4%)。
就時間順序而言,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在瀕死時首先產生了離體體驗,36%的人稱回歸肉體是最后產生的經歷。馬歇爾指出:“這說明瀕死體驗通常以脫離肉體的感覺為開始,以回歸肉體為結束。”
總的來說,這幾種特征最常見的順序為:離體體驗,穿過隧道,看見亮光,感到平靜。22%的受訪者報告的瀕死體驗都依照這一順序,雖然很多人的瀕死體驗順序相似,但研究人員指出,每次瀕死體驗都有獨特的發生模式。
馬歇爾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說明,瀕死體驗並不一定包含全部上述特征,出現的順序也並不一致。雖然瀕死體驗也許有某種普遍性質因此會表現出幾種相同特征,但我們觀察到,這些特征的出現順序並不完全相同。這就產生了一個重要問題:究竟哪些可以被視作瀕死體驗的普遍性質、哪些又不可以呢?我們還需開展更多研究,進一步弄清這些區別,分析這些體驗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反應了人們的期望和文化背景,以及瀕死體驗背后的神經生理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