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11日電 (高黎明)很多人對自然博物館的印象還停留在隔著玻璃看標本的階段,實際上,隨著科技的發展,自然博物館也越來越充滿趣味。人民網科普中國邀請上海自然博物館展教服務處教育研發部主任徐蕾,來和大家聊聊自然博物館的教育活動以及策劃展覽的一些思路。
主持人:徐老師,請您介紹一下科普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徐蕾:起初我們較重視員工是否具有生物學背景,但后來在招收新員工時,我們會更看重他是否擁有一顆好奇心、是否對科普工作持有熱情。
主持人:在第五屆全國科技館輔導員大賽上,上海自然博物館在科學實驗秀這個單元中獲得了一等獎。那麼,請您介紹一下這個實驗秀。
徐蕾:這個實驗秀叫做“水珠大逃亡”。就是根據水珠落在荷葉上,卻不會滲入荷葉的原理,利用仿荷葉效應涂料,向觀眾展示仿生學所帶來的科學成果。
主持人:實驗秀“水珠大逃亡”還有哪些特點呢?
徐蕾:作為一個實驗秀,它必然會有一些表演成份。在節目制作初期,實驗秀雖然擁有一些視覺效果,工作人員也可以說清科學原理,但卻缺乏趣味性。后來,我們結合相聲元素,以一問一答、一捧一逗的形式使實驗秀充滿趣味。
主持人:觀眾在觀看之后的反映是什麼樣的呢?
徐蕾:觀眾在觀看實驗秀時大概笑了四五次,已經初步達到了我們的預期。
主持人:請您再介紹一下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特色科普活動。
徐蕾:最常見的科普活動就是工作人員在一個展覽館裡進行講解,這屬於科學詮釋活動。在科學詮釋活動中,上海自然博物館會根據年齡將觀眾分為兒童觀眾和成人觀眾,在租借的講解器或免費的微信語音講解中也會有兒童講解和成人講解之分。最近,我們還有一個富含上海地域特色的講解活動,即上海閑話講自然,用滬語進行科學講解,這個活動得到了與許多方言保護相關的藝術家的支持。方言與地域聯系密切,方言也是源自自然的產物,屬於自然博物館所展現的一部分。
主持人:上海自然博物館在科普活動形式上有什麼創新呢?
徐蕾:很多自然博物館的展品都是被放在玻璃櫃裡,而我們卻將一些標本置於一個較大的場景中,觀眾可以零距離地觀察標本,而為了更好地保護標本,建議觀眾不要去觸摸標本。
主持人:去自然博物館時會發現,參觀過程經常是走馬觀花,並不能做到深入了解,這是為什麼呢?
徐蕾:這是因為內容感受還不夠深。一些教育心理學家就曾提出,觸摸是人類了解世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於是我們就舉行了“小小博物家”教育活動,滿足大家對標本觸摸的需求。在活動中,工作人員會教你如何正確地觸摸標本,同時,還會讓你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小小博物家”活動總共有三個單元,即管窺自然、化石探秘、岩石與礦物,而三個單元又共有11個主題活動。活動會教你如何判斷礦物的硬度,如何對標本進行編號、記錄,如何建立自己的小小博物館等。此外,上海自然博物館還具一些拓展性的教育活動,比如配合學校或社區開展“自然探索移動課堂”、幫助學校培訓老師等,讓更多的孩子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主持人:看您今天還帶了一些圖書,這些圖書是否對自然科學的教育起到延伸作用?
徐蕾:很多孩子參與不到我們的教育活動,而這些教育活動卻可以被寫成書。這些書可以被配上插畫,像科學漫畫一樣,講述科學原理。這套叢書總共有30冊,被命名為“自然趣玩屋”叢書,書裡寫到的每一個活動都可以自己進行實驗,教師可以以此開展教學活動﹔家長可以利用書中的內容與孩子一起動手實驗。同時,我們還會根據叢書做一些配套的AR/VR課件,結合“互聯網+”趨勢進行教育活動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