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時常感覺天氣預報不准:雖然全市的暴雨預警在同一時間發出,但暴雨卻未同時抵達各個地區。據新華社報道,未來智能網格預報可以提供精准的氣象服務,打破“預報有雨很准,但雨沒下到我這裡”的現象。那麼,智能網格預報是如何做到精細化預報的?它究竟能否勝過人工預報呢?
2017年3月22日,新西社區組織大學生參觀南通氣象博物館。
(許叢軍/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智能網格預報是如何做到精細化預報的?
據《經濟日報》報道,我們生活的每個區域都可以被劃分成一個個網格,因為每個網格和鄰近網格的位置不同,所以溫度、降水也會不一樣,而智能網格預報就是根據各個網格的不同情況進行准確預報的。以北京為例,原來的天氣預報只是以南郊觀象台這一個點的氣溫、降水等來代表整個城市的天氣情況,而通過開展網格化預報,北京的整體天氣情況將通過城市中每個角落的不同情況來反映。
智能網格預報到底有多精細?
據新華社報道,與原來的定點預報相比,智能網格預報更精細、更具有針對性。在時間上,部分省份已經可以做到分鐘級的天氣預報﹔在空間上,已有十幾個省份可以實現3公裡分辨率的天氣預報,其中一些省份甚至可以實現2.5公裡分辨率乃至更精細化的天氣預報﹔在預報頻率上,據《經濟參考報》報道,智能網格預報會每隔1小時更新一次預報信息,如果遇到暴雨等危害較大的天氣現象,更新的頻率還會加快。
此外,智能網格預報還提供了更為細致和豐富的預報內容,從原來的氣溫、風和天氣現象等單個要素細化到基本要素、環境氣象要素、災害性天氣要素、海上氣象要素等18個氣象要素。
智能網格預報能否完全替代天氣預報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天氣預報也變得越來越智能,那麼天氣預報員是不是將無“用武之地”了呢?國家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副處長趙瑞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氣象是個復雜的系統,受諸多因素影響,例如降雨這種天氣,即使水汽、濕度條件都滿足了,但如果空氣中沒有“凝結核”,雨也下不下來。預報員的優勢就在於其豐富的經驗和對關鍵天氣形勢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預報的初級階段,預報員多年的經驗可以用來“培養”機器﹔當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人工訂正的空間越來越小時,一部分預報員將會投入技術研發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預報員將主要轉向對關鍵轉折性天氣過程的氣象服務工作。”因此,在短期內天氣預報員並不會被完全替代。(張茜)
本文由北京市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琳娜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