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以《基因組重測序揭示蘋果起源演化歷史及果實大小的二步馴化模型》為題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陳學森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康奈爾大學費章君研究團隊的合作研究成果,証明世界栽培蘋果起源於我國新疆。
蘋果是世界溫帶地區栽培面積最大的果樹之一,其起源演化與人類文明進步密不可分。兩個科研團隊利用高通量測序及生物信息學技術,對亞洲、歐洲和美洲等世界范圍的蘋果屬24個種、117份種質資源進行了全基因組重測序,共檢測到720萬個高質量的最小基因單位(SNPs),為蘋果資源研究和分子育種提供了海量有價值的基礎數據。
“研究發現,我國新疆境內的塞威士蘋果保持較高的同源性、最原始,而同屬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塞威士蘋果基因雜合度則相對較高。這充分說明,世界栽培蘋果起源於我國新疆。”陳學森告訴記者。
近年來,陳學森帶領研究團隊圍繞新疆野蘋果資源的保護、發掘、創新與利用開展攻關,構建了新疆紅肉蘋果與蘋果品種雜種一代、二代分離群體,明確了新疆野蘋果遺傳多樣性特征及性狀遺傳變異特點,提出了蘋果類黃酮生物合成的轉錄調控網絡,創建了“果樹多種源品質育種法”“易著色蘋果品種培育法”及“三選兩早一促的蘋果育種法”等優質高效育種技術體系。(記者 魏東 通訊員 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