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腦癌,時間是關鍵。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光譜》雜志官網日前報道稱,針對一例腦癌患者的治療問題,IBM沃森機器人用時10分鐘就提出了方案,而人類專家團隊卻耗費160小時,不過,機器人的快解目前並不一定是最優解。
發表在《神經遺傳學雜志》上的這項研究稱,腦癌患者是一名76歲的男子,大腦掃描成像顯示其腦內有一成膠質細胞瘤。憑借自然語言處理能力,沃森“認知計算平台”的基因組學人工智能系統,可以查閱目前的醫學文獻、政府臨床試驗列表和其他數據源中的2300萬份期刊文章,並進行消化整理﹔而且還能進一步針對特殊病例進行分析。對此,沃森針對個性化病例綜合分析后,給出最終治療方案建議,用時僅10分鐘。
紐約基因組中心(NYGC)的專家團隊由腫瘤學家、神經學家、臨床醫生等組成,他們根據以往經驗並參閱大量文獻,也給出了詳實的治療意見,但耗時160個小時。
不過,研究人員稱,盡管沃森可以更快地提供治療方案,但給出的方案並不一定是最好的。NYGC臨床醫生推薦患者參加一項用組合藥物治療腫瘤的臨床試驗,如果病人在健康狀況尚可的情況下真能參加的話,將獲得最大的生存轉機。相比之下,沃森並沒有以這種方式合成信息,因此無法提出參加特定臨床試驗的建議。
領導沃森基因組學科學團隊的拉克西米·帕裡達指出,臨床醫生需要處理的數據量已經很大,未來的數據雪球會越滾越大,而時間對癌症患者極其寶貴。“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工具,讓快捷處理數據成為可能”。
紐約大學教授兼首席研究員羅伯特·達內爾則表示,他並不認為人工智能與人類專家之間存在可比性,“NYGC專家團隊的臨床經驗與沃森提供的更快速的案例分析詮釋,相當於蘋果與橘子,這兩者各有千秋,很難進行比較。”(記者 房琳琳)
總編輯圈點
快速處理數據確實是人工智能的強項,但是給出妥善周到的診療方案,它們依然比不上人類的醫療專家。不信可以問問,哪位身患重症的病人,願意把命運完全托付給人工智能?診療數據量越來越大,診療環節繁瑣復雜,這些問題讓醫療專家們頭疼,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看病效率。人工智能的入局可以助醫生一臂之力,但在弱人工智能時代,它們恐怕隻能扮演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