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之后 出征火星--

專訪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

2017年08月24日09:16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探月之后 出征火星--專訪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

  新華社上海8月24日電 隨著人類深空探測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火星的探測已成航天大國追逐的目標。

  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火星移民”可以實現嗎?人類能在火星上建起“第二個家園”嗎?強人工智能將在“火星基地”建設中發揮什麼作用?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進展如何?

  2017上海書展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火星科學概論》主編歐陽自遠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

  在紅色的星球上,能實現藍色的夢嗎?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人類探測和登陸月球,只是跨出了門檻,我們始終沒有到達更廣闊的太陽系空間。”歐陽自遠說。探月工程技術積累和火星觀測研究讓人類具備了“離開自己搖籃”的能力。

  太陽系中,金星和火星是離地球最近的兩大行星。各國航天機構均將探測重點瞄准火星。

  歐陽自遠認為,火星最像地球:

  第一,人類已經找到火星有液態水的記錄,干涸的河道、湖泊,火星北半球的海洋盆地,陡坡塌方引起地下水涌出形成的沖積扇。最新研究顯示,火星上的水可能隱藏在地下。

  第二,中國科學家林楊挺團隊關於火星隕石碳同位素研究認為,火星歷史上可能存在生命。

  第三,火星有四季變化,火星上一天與地球上一天相近。

  但是,火星與地球相比,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火星表面非常干燥、年平均溫度零下六七十攝氏度、火星大氣稀薄、氣壓隻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歐陽自遠說,把火星改造得宜居可能還需要長時間努力。

  據介紹,改造火星可能會實現,人類已提出一些改造火星的初步設想和行動方案。

  首先,人為增加火星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增強火星大氣層溫室效應,提高火星表面溫度,使火星極區干冰升華和水冰融化,干冰升華增加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持續提高火星大氣壓﹔其次,極區水冰融化和地下水排出可在火星赤道區域保証水的自由流動,用於農業灌溉﹔再次,引種適宜在火星生存的植物,產生氧氣,改變火星大氣組分,建立火星表面生態環境,為在火星上自由行走提供條件﹔而后,建立“火星基地”,開展農牧業,實現糧副產品自給,建設能源和原材料工業設施,建設人類生活基礎設施﹔最后,實施火星旅游或移民。

  火星土壤裡有很多紅色赤鐵礦,由於地表氣壓低、風速大,火星表面經常出現台風,區域性沙塵暴有時引起全球性紅色沙塵暴,使火星看起來像紅色星球。研究發現,火星北半球曾存在干涸的巨大海盆,很早以前應該有河流和湖泊,后來由於某種原因,有些水逃逸進入太空,有些水轉入地下。

  “通過改造火星,把這些地下水引出來,讓火星變成像地球一樣生機勃勃的藍色星球。”歐陽自遠說。

  人類要建“火星基地”,什麼樣的機器人能完成任務?

  在歐陽自遠看來,為人類移民火星發揮實質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於強人工智能的機器人。

  人工智能已廣泛應用於探月工程。中國的月球著陸器在軟著陸月面時,拍攝了4700多張照片,通過分析這些照片,著陸器自主選擇能讓“四條腿”安全著陸的區域。“月球表面坑坑窪窪,著陸區附近有數萬個撞擊坑,將照片傳回地球、再由地面發指令傳回月球車,有明顯時間延遲,就得依靠人工智能。”歐陽自遠說。

  他認為,深空探測中人工智能的應用目前仍處在基於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弱人工智能的階段。而在改造火星、建造火星基地的過程中,強人工智能機器人將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

  由於相距遙遠,火星探測器與地球的交流需要15-20分鐘。如在火星探測器上配備強人工智能技術,機器人可以協助航天員完成一系列操作和實驗,還可通過初步勘探,發現最有價值的觀測點,輔助航天員決策。

  在改造火星初期,人類將在火星上建起密閉式“火星基地”。“火星表面氣壓低、寒冷,人要穿很重的航天服工作,呼吸、行動、體能都是問題,必須依靠強人工智能機器人,完成原料制造、設備搬運、基地建設、基地密閉艙環境調控等復雜任務。”歐陽自遠說。

  中美探測計劃兩條路徑,中國的“天地協作”優勢在哪?

  據歐陽自遠介紹,中國開展火星探測的可行性論証與探月工程幾乎同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4月正式立項,計劃在2020年實現火星軌道器環繞探測和火星車軟著陸巡視探測。美國火星探測計劃借助“好奇號”火星車將配有高精度儀器的實驗室搬到火星。中國火星探測計劃則是火星軌道器+火星車的“天地組合”協同工作。

  歐陽自遠解釋“天地組合”,即火星軌道器在“天上”圍繞火星運行,通過環繞遙感探測,對火星表面和大氣進行綜合性調查,包括火星大氣層成分與結構、全球形貌、土壤分布、表面物質成分、岩石類型、地質構造、內部結構、地下水的全球分布、火星表面環境變化和火星磁場特征等。而火星車通過軟著陸巡視探測,可獲得著陸區氣象特征、地形地貌、火星地質構造、表面岩石類型、土壤種類和地下水分布等巡視探測數據,為火星資源環境研究提供基礎性資料。

  完成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后,中國還將發射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著陸后鑽孔取樣,取得火星岩心樣品,再把樣品裝入返回艙,從火星表面起飛,將樣品帶回地球,進行系統分析,深化人類對火星成因和演化歷史的認識。

  探月工程提升了中國深空探測整體實力,培養了一批經驗豐富的專家。中國已瞄准更遠的深空。(記者 王琳琳 劉暢)

(責編:張佳麗(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