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了天下得了海 詳解中國首次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

2017年08月24日10:37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上得了天,下得了海——專家詳解我國首次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

 (朱九通/攝)

  8月21日晚,中國航天員中心煙台海上訓練基地裡氣氛輕鬆歡樂。完成了17天海上救生訓練任務的18名中歐航天員,終於能暫時放鬆一下。晚餐時,兩名歐洲航天員滿懷好奇地品嘗了白酒,興奮不已。

  此次訓練中,原本“上九天攬月”的航天員們,在風浪中大顯身手,從出艙入水、攀爬登艇到直升機懸吊,演練了整套海上救生流程。“中國航天員訓練的質量跟歐洲一樣高。”德國航天員馬蒂亞斯·約瑟夫說,“希望經常能和中國朋友一起訓練。”

  我國首次在真實海域開展訓練

  “神舟飛船應急返回時,應急著陸區包括海上。”中國航天員中心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開展海上訓練的目的,是讓航天員掌握海上救生知識和技能,提高他們與搜救人員的協同能力,以提高返回獲救概率。

  黃偉芬說,過去在水池和水庫裡進行過航天員自主出艙、水上生存的訓練,而直升機懸吊營救等訓練則是在陸地上開展。此次海上訓練,演練了直升機懸吊以及救援船吊籃兩種營救方式,內容更加全面。

  航天員葉光富說,在水池訓練時,許多條件無法真實模擬。海上除了大風大浪,還要面對偏遠隔離、救援條件有限等情況,給身體、心理帶來的影響完全不同。另外,以前的訓練主要是各個單項分開進行,這次則是把所有單項整合在一起,一次完成全部流程。這除了對航天員的操作、配合提出一定要求,也對整個保障團隊帶來了很大考驗。

  黃偉芬表示,通過此次實戰演練,進一步檢驗海上營救的方法和模式的可行性,增強了各單位協同能力,為后續任務的應急搜救奠定了基礎。此外,這也是首次有外國航天員參與我國大型訓練任務,雙方加深了了解,為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積累了經驗。

  落在海上不好受,航天員也想吐

  飛船落在海上,艙內的航天員並不好受。黃偉芬說,返回艙在浪和涌中搖擺,加上艙內空間狹小、天氣炎熱,航天員會感覺不適,甚至想吐,這都需要克服。有時遇上風平浪靜,為了達到訓練效果,工作人員還會用救助艇在周圍“造浪”。

  “很悶熱,特別晃。”女航天員王亞平說,“不開艙門悶,開了又晒﹔穿著航天服一身汗,脫下去又是一身汗。”

  訓練中,航天員要先在模擬返回艙內把航天服換為抗浸服,然后出艙落水,開始生存活動。黃偉芬介紹,在艙內更換服裝並不容易,需要三名航天員相互配合﹔落水的環節也需特別注意,要以規范的姿態入水,以免自己受傷,同時防止對艙內同伴帶來傷害。

  王亞平說,第一名出艙的航天員要先坐在返回艙艙沿,用氣瓶給救生船充氣,把船扔進海裡,把救生包扔到船上,自己再入水爬上船。救生船有兩艘,一艘單人、一艘雙人。救生包裡防衛物品、陸鞋包、銥星電話、指南針、定位系統,以及能維持48小時的應急食品等。三名航天員都上船后,便打開電話和定位系統等待救援。

  海上作業環境復雜、風險很高。8月21日回收返回艙時,由於風大,吊在空中的返回艙擺動起來,十分危險。船長立刻啟動預案,將返回艙放回海裡恢復穩定,並調整母船航向重新起吊,這才成功完成回收。

  為了保障安全,組織方盡可能考慮到各個細節,制定了多項預案和應急措施。黃偉芬說,例如工作人員發現營救航天員的吊籃上有尖銳部分,立即用膠帶包住﹔發現有些工具可能劃傷手,就提醒航天員戴手套。對航天員可能遇到的溺水、中暑、磕碰、摔倒等情況,他們也進行了分析,在相關環節中採取了對策。在選擇訓練海域時,他們對環境、天氣變化、雷電、有無攻擊性的海洋生物、周邊船隻通過情況等都做了詳細分析。

  未來空間站將開展更多國際合作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介紹,這次海上救生訓練,是我國面向空間站建設和下一步運營進行的重要訓練,也是載人空間站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載人航天領域,國際合作是大勢所趨。中國載人航天發展也要走國際合作路線。”楊利偉說,我國載人航天發展25年來,形成了一整套獨立、系統的工程建設管理及人才培養體系﹔歐洲航天局長期參與國際合作,特別是在國際空間站建設及飛行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雙方各有優勢,也有許多共同需求。

  此外,中國載人航天也已經和俄羅斯、法國,以及亞洲、非洲的多個國家開展了大量合作,並與意大利、聯合國外空司等國家和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

  我國計劃於2022年前后建成空間站。楊利偉表示,未來的國際合作可以從多個方面開展。一是平台技術合作,可以是單項設備或組件、分系統乃至艙段級合作,比如空間站上預留艙段接口。二是空間應用合作,包括在空間科學應用及航天醫學等領域,採取聯合研究研制、搭載實驗等形式。三是航天員選拔訓練合作。“現在已有十多個國家提出請我們選拔和訓練航天員。”他說。

  “我們不排斥任何一個國家,歡迎各國加入空間站方案設計,從建造到運營都參與進來。”楊利偉說。(記者 付毅)

(責編:張佳麗(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