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人工智能可謂熱度空前。
自“阿爾法狗”(AlphaGo)完勝人類圍棋頂尖高手后,有關人工智能的討論就從未停歇。一時間,貼著人工智能標簽的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與人工智能業務相關的公司股價更是一路看漲。
不過,對於“人工智能”概念的暴熱,也存在著“看多”與“看空”的分歧。有人認為,人工智能將是下一個“風口”,醞釀著大量新的產業、新的價值﹔而也有人說,這隻不過是資本熱潮下的又一輪泡沫,將很快破滅。
對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人工智能,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它的這次興起?
深度學習引爆智能熱潮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被認為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通俗來講,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過去隻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
這一概念最早是在1956年的達特茅斯夏季會議上提出的,它從誕生到現在經歷了61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充滿坎坷。它的每一次崛起都伴隨著某種重要技術的突破,而每一次遭遇瓶頸,也是由於人們對其過高的期望,超出了技術能達到的水准。
當前這次人工智能發展的高潮,是由2011年之后深度學習的興起所帶動起來的。深度學習算法、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被認為是此次人工智能浪潮的三大技術基礎。 “阿爾法狗”正是利用深度學習,在短時間內迅速迭代升級,最終擊敗了人類圍棋冠軍李世石。
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近年來,深度學習在這些方面的應用均取得了顯著突破。在語音識別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取得了跟人類似的語音識別的錯誤率。在圖像識別方面,人工智能在某些任務上正確率甚至高於人類。另外,在一些傳統我們認為可能很難由機器來取得成功的領域也獲得了突破,比如在電子游戲中,人工智能甚至可以發現一些平時我們自己都玩不出來的竅門。
“互聯網+”將變成“智能+”
從全球范圍來看,人工智能已經正式成為巨頭們的新戰場。微軟、亞馬遜、谷歌今年發布會主題均是人工智能。百度干脆將自己定位成“人工智能公司”。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表示: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預計到2030年后,人工智能或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助推劑”。
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也認為:“未來10年,不僅是高科技領域,任何一個企業,都將融入人工智能。”在互聯網圈子裡,甚至流傳著“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這樣的口號。
大國之間也已經開始進行戰略布局。美國已發布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與發展戰略規劃等報告,研究人類社會的智能化轉型﹔德國工業4.0將人工智能作為重點方向﹔日本發布超智能社會的未來構想並制定了人工智能產業化的路線圖……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智能+”的作用不亞於現在的“互聯網+”,它將顛覆眾多傳統行業,催生許多新鮮事物。比如智能機器人、智慧醫療、自動駕駛、智能交通,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教育等等,都是我們可以預見的未來。
“它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及經濟發展的影響將不亞於前兩次工業革命。”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眼中,以智能化為特征的新一輪產業革命已經到來。
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王飛躍也認為,人工智能、智能技術是時代的產物,是社會必然的大趨勢,是人類實現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進入智業文明的重要轉折。
他強調,從“互聯網+”過渡到“智能+”是一個必然趨勢。“互聯網把東西都‘加’起來,如果沿用傳統的管理方式無疑會導致‘越加越亂’。想要發生實際效果,就必須引入‘智能+’,用新的方式來管理網絡化的、聯通的、復雜的新型系統。”
“因此,我們要盡快推動‘智能+’。”王飛躍說。
存在局限 還需升級換代
“人工智能表面看起來很火,其實如果把這張魔術的台布展開,你就會發現它千瘡百孔。” 微軟亞洲研究院機器學習組的首席研究員劉鐵岩說,人工智能還存在著各種各樣非常基礎的問題並沒有解決,甚至有很多方法論的東西可能也並不准確。
他坦言,雖然當前人工智能產生了很多的進步,但其實目前所做的還主要是模式識別,屬於“認知”領域——“聽聽聲音,看看圖像,這是動物也能做的事。”據了解,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統還存在缺乏推理能力、缺乏執行無監督學習的能力等弊端,同時,也不具備人類的語言理解能力。
另外,由於我們對自身大腦的思維過程還知之甚少,因此,人工智能距離擁有思維這一理想中的境界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判斷,人工智能當前正處在轉折之際,其技術會升級換代。
“深度學習不會解決我們面臨的所有問題。”國外有專家表示,深度學習是比以前的統計學和機器學習更為強大的模式識別方法,看似前景無限,但實際上仍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存在許多局限性。
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指出,目前,我們實現了人工智能在博弈、識別方面的一些突破,但是人工智能和物理世界的結合,加上傳感、加上驅動、加上決策,實際上還任重道遠。
“我們一方面要認清人工智能各方面的發展潛力,另一方面,也要現實地認識到它和物理世界結合還有很遠的距離。”張建偉說。
人工智能並不神秘
對於有些人擔心的“人工智能會超越甚至取代人類嗎”這樣的疑問,王飛躍認為,首先,任何的技術都是雙刃劍。越先進的技術帶來的好處越大,但同時潛在的破壞力也越大,這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要加強法制建設,加強人類控制機器的能力。”
王飛躍說,算法能寫清楚的智能,遠小於語言能表達出來的智能﹔語言表達的智能,又遠小於人類大腦的智能。“我相信,人永遠是機器的主人。”
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每天都在使用人工智能了,隻不過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早些年,谷歌廣告就採用了人工智能算法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投放,“今日頭條”APP的推薦算法也屬於人工智能的范疇。甚至是我們每天上下班打卡所用的人臉識別系統、手機自動修圖軟件也運用了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其實很早就有了,以前叫自動化、智能自動化、工業自動化,現在‘變身’為投資者耳熟能詳的機器人公司、人工智能公司、智能科技公司。”王飛躍認為,人工智能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般神秘。
發明“人工智能”一詞的約翰·麥卡錫曾說過,“一旦一樣東西用人工智能實現了,人們就不再叫它人工智能了。”
正是因為這種效應,所以人工智能聽起來總讓人覺得是未來的神秘存在,而不是身邊已經存在的現實。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工智能已經在逐漸融入我們生活。從無人機到自動駕駛,從智能家居到智能醫療,越來越多的“智能”正在走來。也許再過五年、十年,我們就會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就像一位不速之客,它的出現把我們的生活帶入了一片新的天地,也讓我們被迫放棄許多曾經擁有的東西,甚至還會讓人類面臨身份危機,不斷追問人類存在的意義。毫無疑問,在誕生的60多年裡,人工智能所取得的每一次突破,都重新定義了自己,也重新定義著人類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