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載我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隊員的“雪龍”船,近日首次穿越北極中央航道。國家海洋局副局長林山青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我國北極考察和航海史上的裡程碑事件。“雪龍”號也是我國第一艘成功穿越北極中央航道的船隻。
2016年,我國多艘商船取道北極東北航道前往歐洲,標志著我國商業利用北極航道出現了規模化趨勢,也意味著北極航道的經濟價值得到了我國企業越來越多的重視。
“隨著北極開發利用時代的來臨,圍繞可持續發展需求和適用於北極獨特環境的應用科技研究愈發受到重視。”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戰略研究室主任張俠27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北極科學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針對北極特殊條件下的應用技術研究幾乎接近空白,亟待提高科技支撐能力。
我國北極考察史上的裡程碑
在北極,當前國際貿易格局下出現的經北冰洋連接遠東制造中心和歐洲西北部、北美東部消費中心的新海上運輸通道,大致分為三條路徑:東北航道(位於歐亞大陸北緣)、西北航道(位於北美大陸北緣)和中央航道(位於北冰洋高緯地區)。
“中央航道是水域概念,並不是一條線,是指穿越北極點附近的北冰洋公海水域,是連接東北亞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距離最短的海上貿易通道,全長約2500海裡。”張俠說,與東北、西北等沿岸航線相比,中央航道位於公海,無須經過俄羅斯和加拿大主張內水化的“歷史性”航道水域。
在第五次北極考察回程中,“雪龍”船在沒有借助其他破冰船引航的情況下,獨立航行過中央航道的某些區域,此次是獨立、完整地走完了整個航程。
張俠分析說,近年海冰消融加速,原先堆積在北冰洋中央地區的多年冰范圍開始縮小,厚度大幅度減薄,這讓中央航道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成為可能。
將開展雪龍探極工程
作為近北極國家,北極快速變化對我國天氣和氣候產生了直接影響,對我國生態環境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十分顯著。
林山青說,北極航道是連接東北亞、歐洲和北美三大經濟圈距離最短的海上通道。我國是全球貿易體系中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外貿貨品中90%以上經由海運實現。因此,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對我國意義重大。
我國目前在北極的開發活動還較為有限,但增長較快。我國航運企業正不斷擴大對北極航道經濟潛力的探索,油氣企業深度參與了俄羅斯亞馬爾LNG開發項目,還有其他中國企業也在實際參與北極開發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嘗試。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北冰洋海冰持續消融和航運技術進步,北極航道通航季節不斷延長,通航條件不斷優化,未來必將極大改變世界經濟貿易格局。
“我們覺得科學研究要為開發利用服務。”張俠告訴記者,我國北極科考起步較晚,1999年才首次派船前往,至今已有8次。之前國家海洋局組織的北極考察主要是在北冰洋的東部和黃河站區域,圍繞氣候變化問題開展基礎性研究。此次穿越北極中央航道並在該海域開展作業,開辟了我國北極科學考察新領域,增進了對北極高緯海域的新認識,為利用北極積累了珍貴的環境數據和航行經驗。
林山青介紹,我國將加快實施“雪龍探極”重大工程,積極開展北極科學考察和研究,全面提升北極業務能力,建設北極立體觀測監測系統,提升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和利用北極的能力。(記者 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