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與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去非洲旅行要警惕這些“怪病”

2017年09月05日09:42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科普:去非洲旅行要警惕哪些“怪病”

在剛剛過去的8月,中國醫學專家接連確診兩名從非洲回國的昏睡病患者。隨著赴非洲工作、旅游的中國人日漸增多,防范一些國內罕見的熱帶病已成為當務之急。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周曉農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去非洲旅行前,人們應咨詢各地出入境檢疫局等機構,了解熱帶病防治知識,在當地需加強個人防護,回國后出現不適要及時就醫。有關部門也要加強診斷、治療技術儲備,全面提升熱帶病研究、防控和應急處理能力。

首例輸入性羅得西亞錐虫病

非洲人類錐虫病又稱昏睡病,是由採採蠅傳播的寄生虫病。這種病由兩種錐虫引起,分別為岡比亞錐虫和羅得西亞錐虫。中國2014年確診的首例輸入性非洲錐虫病病例屬於岡比亞錐虫病。

今年8月14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預防控制所接到首例輸入性羅得西亞錐虫病確診病例報告,這也是中國第二例輸入性非洲錐虫病病例。患者於7月22日至8月6日前往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等地旅游,在坦桑尼亞的一個國家公園被蠅叮咬,回國后出現高熱、頭暈、乏力等症狀,經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藥物蘇拉明鈉治療后,目前已經出院。

周曉農告訴記者,該所8月30日接到第三例輸入性非洲錐虫病病例報告,經鑒定屬岡比亞錐虫。患者系在加蓬務工期間感染,9月2日開始使用世衛組織提供的藥物硝呋替莫和依氟鳥氨酸治療,目前病情平穩,但仍處於昏睡狀態。

去非洲要警惕哪些“怪病”

據介紹,非洲橫跨赤道,氣候炎熱,蚊虫孳生,傳染病多發。去非洲旅行,人們有可能感染瘧疾、絲虫病、利什曼原虫病、血吸虫病、巴貝虫病、蠅蛆病、蜱癱瘓等中國比較罕見的熱帶病,而且這些“怪病”極易被誤診。

絲虫病由蚊虫傳播,包括淋巴絲虫病、皮膚絲虫病和內臟絲虫病。淋巴絲虫病早期可出現發熱、皮膚炎症,后期可出現像大象腿般的肢體象皮腫。皮膚絲虫病可出現皮膚炎症,特別是盤尾絲虫寄生於眼部會引起視力障礙甚至失明,又稱河盲症。內臟絲虫病病情較輕,可能出現胸痛或皮疹等症狀。

利什曼原虫病是由一種名為白蛉的昆虫叮咬傳播的疾病,包括內臟利什曼病和皮膚利什曼病。內臟利什曼病又稱黑熱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長期發熱、脾腫大、貧血等。皮膚利什曼病主要表現為病變部位的皮膚結節潰瘍,奇痒難忍,搔抓后會繼發感染。全球每年新發病例130萬,死亡人數為2至3萬。

巴貝虫病經由蜱虫叮咬傳播,類似於瘧疾。疾病的嚴重程度與人的年齡、機體免疫水平以及是否切除脾臟等因素密切相關,輕者沒有明顯發病症狀或僅發熱,重者則會出現發熱、貧血、黃疸、血尿,以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該病也可經輸血傳播和母嬰傳播。

怎樣防范罕見熱帶病

周曉農提醒援非工作人員、赴非務工人員和游客,旅行前應咨詢各地出入境檢疫局等機構,了解熱帶病知識,並做到以下幾點:

旅行時盡量坐車並關好車窗﹔在戶外活動時,身體裸露部位涂抹蚊虫驅避劑﹔避免赴高危區域,慎入森林、牧場、草地、灌木叢等吸血昆虫孳生地,如必須進入這些環境,應穿長衣長褲長襪,盡量不穿黑色或藍色等吸引蚊虫的深色衣服﹔避免在簡陋居所睡覺,夜晚睡眠要使用蚊帳或在室內噴洒殺虫劑。

他還提示赴非旅行人員要做到“幾不”:不輕易到河塘中游泳、戲水,避免接觸不熟悉的水體﹔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食用可能受蚊蠅污染的食物、飲料,不食用半生不熟的食物。

周曉農指出,赴非旅行人員一旦在非期間或回國后身體出現不適,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向醫生講明自己曾到過非洲什麼地方以及被什麼蚊虫叮咬過,以便醫生診斷。

他同時建議有關部門加強中國罕見輸入性寄生虫病的病原學診斷、治療技術儲備,盡快建立特效治療藥物、診斷試劑的國家儲備﹔加強罕見、新發及輸入性寄生虫病實驗室與防控設備的配置和保障,全面提升熱帶病研究、防控和應急處理能力。(記者李雯)

(責編:任妍、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