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星體是宇宙中最為明亮的天體之一。觀測發現,有些類星體消失的速度比預想的速度快很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教授王挺貴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這類天體中心黑洞“食量”的劇烈變化,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該研究成果發表在9月1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快報》上。
天文學家認為,每個星系中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有些星系中央的黑洞會吸積周圍的物質釋放高能輻射,這些星系核心被稱為活動星系核(AGN)。類星體是活動星系核的一種。過去認為,類星體會在數百萬年內保持耀眼的光芒,然后花費上萬年的時間逐漸暗淡。但觀測發現,有些類星體隻需幾年時間便會變暗、消失。它們被稱作類型轉變類星體。
相應地,根據光譜特征,AGN可分為Ⅰ型和Ⅱ型。論文作者之一、中科大天文系博士生盛振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類型轉變類星體即是類星體在兩種類型之間發生了轉變。統一模型認為,兩類AGN本質上是相同的,是不同視角對同一事物造成的觀測效應。但類型轉變AGN的出現對統一模型提出了挑戰。“對此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類型的轉變是由於塵埃雲團在視線方向的遮蔽,另一種認為是由於中央黑洞自身吸積率的劇烈變化。”盛振峰說。
中科大研究團隊利用廣域紅外巡天望遠鏡(WISE)的數據,研究了10個類型轉變AGN的中紅外光度,首次發現了它們的中紅外光度變化。研究發現,其紅外光變對於光學光變存在滯后響應,無法用塵埃遮蔽來解釋,隻能歸結於通過吸積盤流入黑洞的物質的量發生了變化。此外,紅外光變的幅度也無法由塵埃消光的變化來解釋。基於這種思路,中科大團隊同時觀測到了AGN中心黑洞吸積盤的光度變化,以及外圍塵埃環對這種變化的響應。
該工作對於研究黑洞吸積物理過程有重要啟示作用,同時有助於研究塵埃環結構。正確診斷類型轉變AGN的機制有助於天文學家追蹤氣體和塵埃如何掉入黑洞,理解黑洞和星系的共同演化。(記者徐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