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網絡科普為群眾排憂解難

中國科學技術館 周際

2017年08月11日13:10  
 
原標題:對我國網絡科普工作的幾點思考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館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講話強調,互聯網已成為人們工作生活的第一空間和精神家園,要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讓互聯網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網絡科普工作作為為公眾解疑釋惑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到底要向公眾普及怎樣的科學知識,又要通過何種方式讓公眾真正看到這些內容?這兩個問題是影響網絡科普工作成敗的切實問題。

一、普及什麼?

科普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所以,網絡科普首先應當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

但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域的群體,所希望得到的內容是不同的。伴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若沿用以往將所有知識、方法不加整理、周而復始的推送給公眾,科普效果將適得其反。所以,網絡科普更應當普及每個人真正需要、感興趣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

二、如何普及?

向都市群體推送小麥播種知識?這顯然是不妥當的。那麼如何才能滿足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乃至於不同性別公眾的科普需求?這就需要對科普內容精細分類、精准推送。

精細分類和精准推送二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科普資源千差萬別,囊括千百學科萬千門類,若簡單將其按照學科、門類進行分類,雖說也是分類,但離精細還差距甚遠,就更別提精准推送。真正實現二者,需要一個過程:

(一)初步分類。所謂初步分類,暨按照不同維度對現有科普資源進行分類,像前文所述可按照學科、門類進行分類,如醫學領域、信息領域、工程領域、天文領域等,也可按照資源形式分類,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在我國前期所開展傳統科普期間,已經積累了一大批分類方式,這些都可進行參考。

(二)初步推送。按照科普資源的初步分類進行推送,如向老年群體推送健康科普資源、向中年群體推送交通科普資源、向青少年群體推送天文科普資源,或向中老年人推送科普視頻、向上班族推送短篇科普文章等。

(三)信息收集。初步推送的過程中,要盡一切可能收集用戶信息及反饋,獲取用戶樣本,如都市老年群體對癌症防治科普內容閱讀較多,某地域農民群體對水稻播種科普知識更加關注等。這些信息都是未來進行數據分析的重要材料。

(四)數據分析。對所收集的用戶樣本進行分析,找出其中所隱藏的規律。所謂規律,即為因果,舉個例子來說,當公眾收到一條科普內容后,他為什麼感興趣,又為什麼無視?這和他本身的屬性有無關系?如健康、職業、家庭、年齡等等。要進一步分析全部數據,找出其中的規律。

(五)精細分類。在找出規律后,則需要圍繞規律,對已有的科普資源分類方式進行再構筑,精細分類。

(六)精准推送。精准推送的核心是將科普資源推送給真正需要的目標人群,不同人群的數據分析方法可能不盡相同,但流程基本一致,在海量數據的基礎上,選用常見的機器學習中的統計學習的方法等便可得到相對精確結果。最終,將按照公眾需求分類的科普資源,精准推送到(回)用戶手中。

推送消息、收集信息、分析數據、精細(完善)分類、精准推送等五個過程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形成迭代,最終向科普資源的精細分類、精准推送不斷靠近。

三、幾點思考

(一)網絡科普的核心是內容。實踐証明,在互聯網時代,精細分類、精准推送很重要,但內容為王仍然是科普顛覆不破的規律,因此在互聯網時代,更應堅持科學性,遵循渠道為先、內容為王的普遍規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科普逐漸被局限,這並非是科普內容出現偏差,而是公眾在科普表達方式、獲得便捷性等方面上做出新的選擇。當公眾打開一個有科普內容信息的新聞客戶端時,就在被科普。對網絡科普工作來說,主要挑戰在如何滿足公眾看到“想看的”、找到“想找的”內容。

(二)網絡科普要堅持用戶思維。實踐証明,在互聯網時代下做網絡科普必須堅持需求導向和用戶思維,就是要在網絡科普的各環節中都從公眾的科普需求角度、從科普需求側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要准確定位科普的用戶群,做好科普內容的定位﹔要弄清每個科普用戶群的核心需求,精細分類用戶,精准推送科普內容,將科普用戶體驗做到極致,永遠制造新的內容,開發和培養科普品牌的忠實粉絲。

(三)網絡科普工作無需從零開始。實踐証明,網絡科普工作不需要一切從頭來,完全可以有選擇性地借助現有、先進的團隊、渠道、設施等基礎條件,高水准起步,低成本投入,快速見到成效。要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堅持渠道為先、內容為王的基本方向。

加強網絡科普工作,對於增強公民獲取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全面發展,對於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希望未來我國的網絡科普事業越來越好。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