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1萬多年前,水稻就開始被人類馴化,並逐漸成為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糧食。宋代詩人董嗣杲有詩雲:“四海張頤望歲豐,此花不與萬花同。香分天地生成裡,氣應陰陽子午中”,人們對於水稻的贊美之情可見一斑。但當我們在餐桌前享用著噴香的米飯時,誰又能想到近些年來,全世界的水稻田中陸續出現了“山寨水稻”,人稱“鬼稻”,如果任由它們“囂張”下去,人們以后可能就很難吃到好吃的米飯了。那麼,“鬼稻”究竟是什麼?來自哪裡呢?
2017年6月15日,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夏集鎮衛星村一家水產養殖合作社,農民在一個個面積約2畝的蟹苗塘中央忙著栽種深水稻秧苗。
(楊志禮/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鬼稻”在科學界中被叫做雜草稻,並被定性為田間的惡性雜草。據浙江在線報道,目前,“鬼稻”已成為全球稻田的疾患,也是我國稻田雜草中最嚴重的雜草之一。它們會與正常的栽培水稻爭陽光、爭水、爭養分,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與品質。此外,“鬼稻”的米粒口感堅硬粗糙,與水稻比起來,簡直讓人難以下咽。“鬼稻”在東南亞、南美洲等稻區大面積分布,我國江蘇、廣東、遼寧和寧夏等地也已大面積被“鬼稻”侵襲。災害嚴重的稻田甚至會出現大面積絕收的情況,導致農民棄田而去。
那麼,“鬼稻”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有人說,它們野蠻生長,是從野生水稻進化而來的﹔也有人認為,“鬼稻”與目前的栽培水稻存在著遺傳關系。據《人民日報》報道,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樊龍江教授團隊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陸永良研究員等科研人員,通過基因組重測序及其群體遺傳學分析,揭示了“鬼稻”從何而來。他們認為,“鬼稻”的“前輩”正是經過人類長期馴化的栽培稻。樊龍江說,“‘鬼稻’,即雜草稻,很有可能是不同種類的水稻品種串粉后形成的去馴化品種。”
這種去馴化的現象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據《錢江晚報》報道,去馴化的現象在很多動植物中都有發生,比如家雞變得會飛,就是家雞通過去馴化以適應環境機制。
目前針對“鬼稻”尚無有效的應對之策,人們隻能用一些基於經驗的辦法阻止它的肆虐,比如收割時注意盡量減少稻谷落粒等,但這些方法收效甚微。不過,全世界的科學家正在聯合起來,組成雜草基因組國際協會組,向影響餐桌品質的“鬼稻”宣戰。(趙鵬)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分子農業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翟文學進行科學性把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