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9月12日23時58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順利完成了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試驗,整個過程歷時約6.5小時。
試驗開始前,地面科技人員對天舟一號先后實施了4次軌道控制,保証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快速交會試驗的初始軌道條件,完成了相關試驗准備。12日17時24分,地面判發指令,控制天舟一號轉入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分遠距離自主導引和近距離自主控制兩個階段實施。在遠距離自主導引段,天舟一號自主導引至遠距離導引終點﹔在近距離自主控制段,天舟一號在天宮二號的配合下,利用交會對接相關導航設備,完成與天宮二號交會。之后,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機構接觸,完成對接試驗。
與我國以往空間交會對接相比,快速交會對接顧名思義,核心和難點就是“快”。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劍此前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按照傳統對接方式,載人飛船需繞地球30多圈,整個對接過程要耗時2天以上,貨運飛船為了節省變軌所需燃料,消耗時間更長,往往達到3至5天。而採用快速交會對接技術,從發射到具備交會對接條件的時間縮短到幾個小時,飛船也隻需繞地球幾圈。
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了解到,實施快速交會對接具有多方面意義。對航天員來說,可以縮短他們在飛船狹小空間中滯留的時間,減少不必要的體力、精力付出,讓太空飛行更加舒適、愜意﹔從任務角度來說,快速交會對接能使生物制劑等無法經歷長期運輸的貨品盡快送達空間站,這對某些試驗至關重要﹔從安全角度來說,如果空間站等航天器突遇緊急情況,快速交會對接有助於快速實施故障搶修與緊急救援等工作。
目前,2至3天的交會對接策略,是地面向空間站運送航天員的主要方式。聯盟飛船、航天飛機與國際空間站﹔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二號均採用這種對接方式。2012年起,俄羅斯採用進步號貨運飛船和聯盟號載人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實施了7次快速交會對接試驗,飛船從入軌到對接成功僅用時6個小時,讓快速交會對接逐漸成為國際航天領域的“潮流”。
此次試驗,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后,組織實施的系列拓展試驗項目之一,旨在驗証貨運飛船的快速交會對接能力,進一步發揮任務的綜合效益,為我國空間站工程后續研制建設奠定堅實技術基礎。后續,天舟一號還將視情開展第三次、也是離軌前最后一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肖建軍 楊欣 記者 付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