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稱,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執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在我國南海海域首次發現了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這一成果形成的研究論文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地球化學 地球物理學 地球系統學》上在線發表。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課題負責人張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通過“發現”號無人潛水器攜帶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譜探針,科考團隊在我國南海約1100米的深海海底探測到兩個站點存在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經拉曼光譜探針現場探測,証實其為標准的I型水合物。這也是國際上首次使用原位拉曼光譜數據証實這一科學結論。
2014年—2017年,“科學”號在該區域連續開展了4個航次的集中調查。
張鑫告訴記者,2014年—2015年,利用長基線水下定位技術和深海超高清視頻技術,科研人員在南海圈定了裸露在海底的疑似可燃冰精確水下位置,但苦於沒有相關的原位探測技術,無法驗証此猜想。2015年—2016年,科研人員自主研發了世界首台可以直接插入高溫熱液噴口(450℃)進行原位探測的系列化拉曼光譜探針,成為本次發現的主要高技術手段。
可燃冰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積物或大陸永久凍土中,裸露在海底表面的可燃冰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體作為氣源,因此極難存在。
張鑫認為,該冷泉區域將是研究可燃冰形成、分解、成藏以及和海洋環境相互作用機制的極佳天然試驗場,也不排除有潛在的可燃冰資源。(記者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