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牌”的不一定是汽車,還可以是馬拉鬆選手。
先有北京馬拉鬆3人佩戴同一號碼布公然拍照晒存在感,又有成都馬拉鬆鏡頭前親吻秀恩愛的情侶被爆女方“套牌”,相隔僅一周的兩場馬拉鬆連續發生高調“蹭跑”事件,當下中國式馬拉鬆的毛病之多,可見一斑。
頂著時尚、健康、高端的光環,馬拉鬆熱得有些冒煙兒。參賽門檻不高,努力就有回報,是可操作性絕佳的自我實現手段,特別受所謂新興中產階級的追捧。就我自己的體會,刷朋友圈看到有人去跑馬拉鬆了,肯定由衷地點贊﹔運動排行榜經常被好幾萬步的人佔領封面,兩萬步進不了前十,分分鐘想砸手機﹔最近聽朋友說明年1月要去香港試水10公裡馬拉鬆,心裡已“種草”。
當跑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馬拉鬆周期”以席卷之勢登陸中國,遍地開花。這是歐美三四十年前普遍經歷過的周期——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之后,一個國家的多個城市以馬拉鬆賽事為依托,進入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周期。2015年中國田徑協會全面取消對馬拉鬆賽事的審批后,去年在田協備案的馬拉鬆及相關運動賽事達到328場,差不多等於每天都有。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馬拉鬆既能帶動舉辦城市周邊吃住行旅游經濟、招商引資,又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大小城市不論有沒有辦賽條件,都踴躍撈金。然后,路線設置影響交通、配套服務保障跟不上、賽后垃圾遍地……留下一地雞毛可能還算無害,風險更甚的是,不受監管的蹭跑、替跑等違規亂象動輒危及參與者的生命安全。去年廈門半馬賽,就有一位替跑者猝死在終點附近。
按照機構預計,到2020年,中國馬拉鬆賽事數量將超過800場,刻不容緩,馬拉鬆絕不能再這樣“信馬由缰”。對此,經歷過“馬拉鬆周期”的國家和城市經驗可供參考,比如東京馬拉鬆專門成立了一個“東京馬拉鬆財團”,涉及交通局、旅游局、商會等部門,一起協商和制定交通管理方案﹔香港馬拉鬆將起跑時間定在清晨,盡可能減少城市交通壓力。當然,監管中國式馬拉鬆,可能還得由田協來充當狠角色。(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