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京城牆下燕 飛向何處尋不得——北京的雨燕去了哪兒

2017年09月29日09:16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北京的雨燕飛去了哪裡

“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隻能一直飛,飛累了就睡在風裡,這種鳥一輩子隻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死亡的時候。”《阿飛正傳》中的這句台詞哀戚動人,令人難忘。

雨燕就是現實生活中最接近“無腳鳥”的一種。雨燕屬的學名apus就來自於希臘語的apous,意為“無腳的”。其實,它當然有腳,但四趾向前的特殊構造使其無法抓握,因此除了筑巢生產育雛以外,它的一生幾乎都處在飛翔中。或許正是這種一生展翅不落地的特質,讓它被如此命名。

不同於“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家燕,雨燕形體更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細縱紋。它翅膀狹長,單翼的長度幾乎相當於體長的兩倍,飛在天上就像挂了兩把鐮刀。相比於飛行時尾巴總是剪刀狀張著的家燕,雨燕的尾巴在飛行時總是收成一束,隻有在需要調整方向時才打開。因此它飛得高、飛得遠、速度還極快,每小時可達110公裡,是鳥類中不折不扣的“飛行家”。

隸屬於雨燕目雨燕科的北京雨燕又有著更加特別的光環——它在北京首次被發現,由此得名。1870年,英國博物學家羅伯特·斯溫侯在北京採集到第一隻雨燕標本,將其拉丁學名命名為Apus apus pekinensis,即普通雨燕北京亞種。就像名字一樣,北京雨燕生活在這座古老的城市,俯瞰著歷史的滄桑變遷。

為什麼會是北京?和這座城市的歷史分不開。作為歷朝歷代的古老都城,北京有著其他小城市沒有的高大建筑群——它們是最適於雨燕筑巢的地方。每年3月底,雨燕飛抵這裡,繁殖、育雛,再於當年8月初離開,前往南方過冬。在頤和園、雍和宮、天壇、前門等地的高大古建筑物上,它們筑巢繁衍。清晨日暮時分,大片雨燕傾巢而出,與飛檐翹角、雕梁畫柱相映成趣,成為古老京城的標志景觀。

但近些年,北京雨燕僅剩幾千隻的新聞總是不時現諸報端。這種和北京城相伴相生的物種、北京奧運會吉祥物“妮妮”的原型越來越不常見了。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負責人介紹,北京雨燕的數量一直沒有確定的說法。一方面,之前並沒有進行過北京雨燕的整體數量調查,另一方面,調查手段、技術手段、時間段和觀測地點的選擇都會影響調查的結果,採取不同方式調查出的數據差異很大。

比較常見的說法是伴隨北京城市化腳步的加快,很多古老建筑消失不見,北京雨燕找不到適宜的落腳地,因而數量越來越少。但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調查發現,北京雨燕在現代建筑中的分布也很多,隻要樓體夠高、有屋檐結構,雨燕就可以筑巢,它們正在適應城市的變遷。城市化的腳步不可逆,但改善影響雨燕生活環境的人為因素,比如人工綠化、懸挂巢穴、提供食物等,有助於其種群數量的增加。

很多野生動物屬於環境指示物種,比如青蛙的數量可以反映水體健康狀況,雨燕也是如此。它以昆虫為主要食物,雨燕多說明昆虫多,昆虫多說明基礎生物量多,物種多樣性變好。

北京有四百八十種左右的鳥類,數量之多在全世界的首都中屈指可數。飛翔的生靈們是這座城市的重要成員,需要用心守護。2015年,中國觀鳥會調查過,佩戴他們定位儀的13隻北京雨燕一路飛到了南非越冬,又在次年三月循相似路線返回北京頤和園繁殖。遷徙路線單程距離超過1.6萬公裡,全年遷徙距離約為3.8萬公裡,不愧“飛行家”名號。北京雨燕年年往返,不曾失約於古老皇城的春天。(崔爽)

(責編:丁璐瑤(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