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課堂啥樣?20個創新實驗室亮相

2017年10月03日09:54  來源:解放日報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已經適應不了孩子們的發展需求。未來的課堂長啥樣?未來的學習又將呈現怎樣的趨勢?昨天,19所中小學的20個創新實驗室亮相2017上海國際教育裝備博覽會。至2020年,上海每一所中小學至少要建一個創新實驗室,中小學創新實驗室建設進入全面普及期。

驗証與探究並重,更關注過程探索

上海市曹楊中學應屆畢業生李俊延今年被復旦大學自然科學實驗班(拔尖人才培養計劃)錄取。在復旦大學的綜合批次面試中,他侃侃而談,自信的表現和豐富的學習經歷得到評委老師一致好評。作為上海第一所正式命名的“特色普通高中”,曹楊中學依托“環境素養培育”特色課程體系,構建了10余個“環境·科技”類創新實驗室,為學生動手實踐提供場所,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

李俊延的成長,正是對創新實驗室建設的最好注腳。他高一時參加綠色能源課程,在綠色能源創新實驗室制作太陽能小車,並研究低溫條件下如何提高牛糞的發酵效率。他還在水技術與環保創新實驗室中,學習水質監測的化學方法,探究如何淨化水質,開展了虯江河水質監測的課題研究。在創新實驗室中,李俊延不斷開闊眼界,找到了自己的學習興趣,逐漸提高了自己的綜合素養。在上海,得益於創新實驗室建設,越來越多“李俊延”們的創新志趣得到培養,創新潛質得到開發。

創新實驗室已不再局限於實驗室的傳統概念,學生看到的不是一套套冷冰冰的實驗設備,活動的內容也不局限於以往驗証的實驗方式,而是基於課程和學生創新素養培育,轉向驗証與探究並重,成為更關注過程探索的一個有溫度的大環境。上海在創新實驗室建設過程中,堅持把課程建設放在首位。上海市教委教育技術裝備中心主任竺建偉說,與中小學課程體系相呼應,上海中小學創新實驗室已初步形成“與基礎型課程配套的學科性創新實驗室、與拓展型課程配套的體驗式創新實驗室、與研究型課程配套的主題化創新實驗室”三層遞進的實驗室配置新形態。

為科創人才孵化不斷創新

在吳淞中學的道爾頓工坊,學生每周有兩個下午的時間,可以自由自在地開展自主學習和研究﹔去年籌建的人文類創新實驗室群“觀瀾書院”,又吸引了更多學生加入學習。支撐起道爾頓工坊與觀瀾書院共48間科技、人文類創新實驗室的教師主力是這樣分布的:語文、政治等文科教師26位,數學、物理等理科教師22位,勞技、計算機等科技教師5位,校外特聘教師6位。

副校長唐秋明是一名語文老師,剛接觸創新實驗室時,她也曾這樣想:“學科教師就是上語文課、地理課的,我們的任務就是帶好高考、等級考,與創新實驗室不會有什麼交集。創新實驗室就是那幾個搞科技、搞計算機的小年輕帶學生比賽的。”2014年,吳淞中學開始籌建道爾頓工坊,學校請來專家培訓,其中令唐秋明以及其他教師深有感觸的是,“建創新實驗室,不是為少數幾位特長學生服務,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為了更多孩子能接觸到這些實驗設備,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與體驗,為他們今后人生的志趣服務。”

截至2016年底,上海共建設中小學創新實驗室1141個,學校覆蓋率小學階段為40.97%,初中階段為55.45%,高中階段為82.93%,涉及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工程技術、地理、信息技術、藝術、金融等眾多學科(或跨學科)和領域。創新實驗室通過為學生提供多類型的課程和開放性的實踐活動,已成為上海中小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實驗活動、實現個性發展的重要場所。以七寶中學學生為例,他們已先后獲得發明專利467項,每年從創新實驗室走出的“青銅小子”“地圖達人”“數學才女”等一批“學有專攻”的創新型學子,不僅為學校攬入各類創新大賽的獎牌,更成為備受海內外著名高校關注的可塑人才。(記者 許沁 實習生 范瀟月)

(責編:崔鐘文、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