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生物鐘研究緊跟世界前沿

2017年10月03日10:10  來源:長江日報
 

“作為一項研究,跨越30年獲諾獎,是很正常的事”,昨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出后,長江日報記者第一時間聯系了武漢大學生科院李曉東教授。

“小”領域獲諾獎但意義重大

李曉東教授北大生科院畢業后,赴美念博士,后又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做神經學博士后,十多年前回國進入武大執教,他長期利用鼠類模型,研究晝夜節律產生的系統神經生物學機制。他介紹:“生物鐘和睡眠是我們基本的功能,上百萬年,人類就是這麼過來的,在生物鐘這個自主過程影響下,即使把你放到全黑的環境下,你還是會在固定的時間醒來。另外,你服藥時,不同時間的有效程度,也受生物鐘影響。生物鐘調控睡眠狀態及人類內分泌,對人類的健康非常重要,作息時間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將干擾我們生物鐘的正常運轉。”

生物鐘之父科林·斯克魯頓說過,“一切人類的行為都是適應地球自轉的結果”,“這位科林是我的老師的老師的老師”,李曉東說,我國對生物鐘機制研究雖然開展較晚,但緊跟世界前沿。

美國加州舊金山分校神經內科博士后畢業的華中科技大學分子遺傳學領域教授張珞穎贊同這種說法,她主要從事睡眠與生物鐘方面的研究。她介紹,目前國內有10個實驗室研究“生物鐘”,即使全球節律大會,參會者也就是800來號人,諾獎此次頒給了一個相對“小”的領域,“但意義重大,首次展示了果蠅一個基因的突變造成了行為的改變,對做行為遺傳學的科研人員是一個很大的啟示,這個研究思路是可以借鑒的”。

國內生物鐘研究微信群很激動

張珞穎介紹,生物鐘雖然是個小領域,但它是極少數在所有物種都存在的一個東西,“對其他物種研究也非常有啟示”。

1975年出生的李曉東和1981年出生的張珞穎兩位年輕的武漢研究者,代表了武漢在生物鐘這個領域的最高研究水平,他們都有著海歸經歷,都與全球最前沿的生物鐘研究團隊,有著師從關聯,帶回了諾獎級的研究種子。

“咱們做這個領域的,國內有個微信群,今晚群內非常激動,我們備受鼓舞,還將繼續做出有水准的研究”,張珞穎說。

張珞穎介紹,邁克爾·羅斯巴什是她在美國西北大學念博士時的導師的導師,算是師祖,“我與他見過很多次,他做科研,凡事朝著最好的方面去想,趨向於最有意思的解釋,哪怕10次裡面有9次會錯,但隻要讓他抓住一次機會,那個‘1’會非常完美”。

張珞穎介紹,這些諾獎級科學家,不僅因為他們的個人特質導致成功,還有一種引領氣質塑造偉大,“我們大多數人做科研,發到最頂級刊物,隻會就事論事,而邁克爾總是想辦法上升到理論體系,就像我們遺傳學的祖師爺孟德爾。這需要對這個領域有足夠的了解和超人的智慧”。(記者 李佳)

(責編:崔鐘文、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