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把脈”海灣為生態調控提供依據

2017年10月08日09: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把脈”海灣為生態調控提供依據

資料圖:數萬隻候鳥出現在山東省青島市膠州灣濕地上空,形成壯觀“鳥潮”景象。

(王海濱攝)

記者7日獲悉,中國科學家已初步弄清膠州灣和大亞灣等典型半封閉海灣生態環境的演變過程與規律,構建出海灣三維生態動力模型,為污染控制與生態調控提供科學依據。

這項研究名為“人類活動引起的營養物質輸入對海灣生態環境影響機理與調控原理”,屬於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研究隊伍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等8個國家級科研單位和高校。

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黃小平說,項目自2015年4月啟動以來,已在大亞灣、膠州灣海域及其流域進行了10多次綜合調查研究。

中國擁有長達18000千米的大陸岸線和14000千米的島嶼岸線,在綿延的海岸線地帶分布著150多個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海灣。一方面,海灣擁有區位、環境、資源等諸多優勢,成為海陸交通樞紐、臨海工業基地、重要城市中心、海洋經濟生物搖籃和重要海水養殖區域。另一方面,海灣環境條件相對封閉,水交換周期長,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黃小平說,項目初步取得三方面進展。首先是基本弄清典型半封閉海灣營養物質的輸入通量,發現以往被忽視的溶解有機態和顆粒態氮、磷佔據重要位置。

其次是發現海灣生態系統能量傳遞受阻跡象,並基於模型分析發現大亞灣生態系統的不穩定趨勢。科學家們還發現,海灣富營養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區域存在食物鏈較短、食物網結構簡單化的特征。

第三是構建海灣三維生態動力模型,並基於對全國近100個海灣生態系統的分析,構建出運用於海灣尺度的生態系統健康評估模式。

黃小平說,項目組下一步將致力於揭示人類活動引起的營養物質輸入對海灣生態環境的影響過程與機理,預測海灣生態環境演變趨勢,為中國海灣生態環境的改善作出重要貢獻。(記者張素)

(責編:任妍、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