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O項目背后的故事:看諾貝爾獎為何青睞它

2017年10月30日07:56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據《鄭州日報》報道,當地時間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以表彰他們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以下簡稱為LIGO)項目和發現引力波所做的貢獻。那麼, 什麼LIGO項目?獲得諾貝爾獎的三位科學家對LIGO項目都有哪些貢獻?LIGO項目現階段的進展又如何?

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基普·索恩(從左至右)的照片在新聞發布會上展示。(石天晟/新華社)

LIGO項目是什麼?

據《環球網》報道,為“捕獲”引力波,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於上世紀90年代在路易斯安娜州利文斯頓和華盛頓州漢福德各建造了一個LIGO。每個LIGO都有兩個長達4公裡的測量臂,呈L型排列。來自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等90多所高校的1000多名科學家參與LIGO的日常探測和研究。

獲獎科學家有何貢獻?

此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三位科學家對LIGO都有哪些貢獻呢?據《新民晚報》報道,雷納·韋斯發明的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測器是LIGO裝置的基礎,他首次分析了探測器的主要噪聲來源,並領導了LIGO儀器科學的研究,最終使LIGO達到了足夠的靈敏度。基普·索恩奠定了引力波探測的理論基礎,他開創了引力波波形計算以及數據分析的研究方向,並對LIGO儀器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提出了量子計量學理論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巴裡·巴裡什領導了LIGO的建設及初期運行,建立了LIGO國際科學合作,把LIGO成功轉化成了涉及眾多成員並且依賴大規模設備的大科學,最終使引力波探測成為可能。

LIGO項目的進展和情況如何?

據《科技日報》報道,2017年6月1日,LIGO科學家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上刊發文章稱,他們第三次探測到了引力波。LIGO實驗室負責人、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戴維·萊茲表示,第三次探測到黑洞並合造成的引力波,表明LIGO已成為一個用於揭示宇宙秘密的強大工具。他表示,除探測黑洞並合事件外,科學家們還希望通過LIGO盡快觀測到其他類型的天體物理事件,例如兩個中子星的暴力碰撞。據了解,LIGO的下一次運行周期將於2018年下半年開始,目前研究人員正在進行技術升級,以提高探測器的靈敏度。(程丹)

本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設計師錢航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