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共同發聲:

在科學中實現自我價值應是中國更多年輕人的選擇

2017年10月30日15:5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 (趙鵬 張萌)2017未來科學大獎頒給了三位科學家,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憑借其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而獲得了物質科學獎﹔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因其通過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復合物結構,揭示了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貢獻而獲得生命科學獎﹔北京大學許晨陽教授因其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貢獻而獲得了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29日,這三位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和未來科學大獎全程監督機構、畢馬威中國副主席鄒俊,未來論壇指定法律咨詢機構、方達律師事務所非執行主席邵子力在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主席高西慶的主持下召開了媒體見面會。

2017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媒體見面會現場(人民網趙鵬 攝)

施一公認為未來科學大獎的設立是時代的必然選擇。他表示,“近幾十年間,約有五百萬人在海外留學,其中三百多萬人回國效力,沒有這個時代背景,就不會有現在的未來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的目的是推動科學發展,尤其是培養年輕人崇尚科學的精神。

對於本次獲獎,潘建偉有著自己的理解:“新時代的科技成就得益於改革開放的發展,如果沒有國家綜合國力做支撐,中國的科研水平就不會出現如今這種程度的進展。科技和經濟的結合,將會激勵更多人去關注科學或者從事科學研究,這是未來科學大獎最重要的意義。”

36歲的許晨陽是這三位獲獎人中最年輕的一位,他表示,“作為年輕的獲獎者,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從事科學研究,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在科學中實現自我價值。”

在與媒體的交流中,三位科學家一致認為獲得未來科學大獎既是動力,也是壓力,隻有砥礪向前,方能不辜負各方期待。

據介紹,在為期兩天的未來論壇年會中共舉辦了14場專題研討會,科學家們不僅對基礎科學的前沿成果進行了分享,還對高效計算、腦科學、新能源、基因技術等如何對未來科研、產業、社會產生深遠影響進行了討論。

點擊進入2017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未來論壇年會專題》》》

(責編:趙鵬、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