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第A12版:深讀 
 

今年“雙十一”包裹最高日處理量預計超日常3倍,將進一步縮短派件時間

親,您的“雙十一”快遞將“提速”到達

2017年11月09日09:08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親,您的快遞將“提速”到達

  從2009年開始流行的“雙十一”,已不僅是電商狂歡的盛宴,還成了物流快遞業的“大考”。去年天貓在“雙十一”當天,就以6.57億件物流訂單創下世界紀錄。據中國快遞協會預測,今年“雙十一”的快遞包裹量或超10億件。

  被這個數字震撼完之后,大家有沒有想過“買買買”背后,“戰果”多久才到手呢?從簽收1億個包裹的時間看,2013年用了9天,2014年用了6天,2015年用了4天,到2016年隻用了3.5天。連日來,南方日報記者在走訪電商平台、賣家、物流企業等過程中發現:親,今年你的包裹將再次“提速”到達。

  下單時系統已優化路線

  “叮——”隨著一聲清脆的響聲,陳熙手機微信顯示了支付成功的消息。看著屏幕上的淘寶訂單從“待付款”變為“待收貨”,她把手機放在床邊,沉沉睡去。

  這已經是11月6日凌晨1時了,今年剛大學畢業、在廣州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陳熙已習慣了把“逛網店”作為睡前娛樂。尤其是“雙十一”臨近,她每天都要熬夜刷網到很晚,“購物車很大,錢包很小”。

  多年的“買買買”,讓陳熙得出了一些規律:“不重要的、不貴重的東西不用等到‘雙十一’,現在下單就很劃算,物流也不會堵車。”於是,她這次給自己買的是來自北京賣家的一罐蜂蜜,“最近加班時間長,需要吃一些抗疲勞的食物”。

  此時,北京店家的客服早已下班,但次日早晨,他們將看到一個廣州女孩下的訂單。

  6日早上7時30分,陳熙起床、化妝、出門,就在她踏入地鐵時,遠在北京的“蜂蜜”也開始了它遠征的第一步。

  一個包裹,從商家幫它打包完畢填上單號開始,到從快遞員手中交給買家結束,它歷經被揀貨、發貨、中轉、派件等諸多流程。而這樣幾天短暫的“旅程”,在智能化、數字化的物流中被規劃得愈發精密。

  “包裹的運輸軌跡早就被安排好了,投往哪個倉庫,走哪個物流,中途經過哪幾個中轉站,早已經定好了。”長期從事物流中轉工作的徐先生告訴記者。

  6日上午11時,廣州博展分揀中心,一輛輛重型貨車進進出出,寬闊的倉內放滿了等待分揀的包裹。目前該中心自動分揀系統的工作能力大大提升,每小時可分揀過萬件包裝商品,“如用人工則每小時隻能分揀150件左右,同時分揀人員也不能在這種勞動強度下連續工作8小時”。

  6日中午,根據電腦顯示,陳熙的包裹已經抵達了北京通州分揀中心。在那裡,這份包裹和數以萬計的從北京發出的包裹一起,等待著快遞員的分揀,隨后踏上各自的旅途。

  “系統自動把她的包裹定位到廣州博展分揀中心,再往下定位到了南洲快遞點。”廣州博展分揀中心的物流工作人員說,“從她下單那一刻系統就已經作出了分配,同時給出了預計到達時間,估計8日就能到陳小姐的手中”。

  智能掃描識別收件地址

  7日中午,陳熙一邊午飯,一邊開始刷手機追蹤物流,期盼蜂蜜的簽收。這是“買買買”一族的日常,尤其是在“雙十一”這個關乎購物的狂歡節前后,數以萬計的買家每年都在焦急地等待購物車裡的“心頭好”。

  從2009年的5000萬元到去年的1207億元銷售額,不到十年時間,“雙十一”不僅改變了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遷移,也帶來了中國移動互聯網崛起、物流業、服務業轉變等多層面的巨大變化。

  最突出的是物流的更新迭代,由“雙十一”帶動起來的技術攻關使整個物流行業不斷研發創新,推動著快遞加速抵達。如2011年,中國快遞總量為36.7億件,平均時效約為4天以上﹔2016年,中國快遞總量達312.8億件,但平均時效卻下降到3.1天左右,降幅21%。

  “物流快不快,過去最主要是看人工的效率。”7日下午,廣州南洲快遞站,駐點的韻達快遞負責人黃先生告訴記者,按照物流走向,陳熙的快遞在博展分揀中心分揀完畢后,就將被送到這裡。“這裡的快遞已經被整理得井井有條,按照地址進行分類,就等待最后的配送了。”他說,現在採用智能掃描的技術,可以自動識別收件地址,從而進行分類,“再也不用看那些歪歪扭扭的字了”。

  2016年“雙十一”物流報告顯示,根據測算,在傳統需要2000人的倉庫,運用自動化流水線后,作業人數可以減少到500人以內。

  去年“雙十一”物流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機器人倉庫從過去的單點開花將走向大規模應用。

  “在機器人幫助下,一個揀貨員一天從走六七萬步到隻走兩三千步,但揀貨量是原來的3倍。”廣州博展分揀中心有關負責人舉例,比如,菜鳥網絡的超級機器人旗艦倉目前擁有150台機器人進行協同發貨,日發貨量可超百萬件。

  7日,記者在京東華南麻涌分揀中心也看到,排成長隊的“小黃人”的分揀機器人有序地進行取貨、掃碼、運輸、投貨,整個過程井然有序。據悉,這些“小黃人”不僅能自動識別快遞面單信息,自動完成包裹的掃碼及稱重,還能以最優線路完成貨品的分揀和投遞。

  “去年‘雙十一’,包裹在網點的停留時間比以往再次縮短,為快遞員節省派件時間16萬個小時。”業內人士預估,今年“雙十一”最高日處理量能達到3.4億件,是日常處理量的3倍﹔日均處理量達2.5億件,是日常處理量的2.2倍﹔進一步縮短快遞員的派件時間。

  部分快遞公司24小時配送

  即使加入了機器人分揀,包裹最終的投遞還得靠人力完成。“雙十一”極速配送的“戰役”背后,是數百萬快遞員的晝夜不息。

  7日深夜,經歷了將近一天半的奔波,裝載著陳熙快遞的重型卡車在夜色中駛入博展分揀中心,倉庫再次熱鬧起來。半個小時后,幾輛小型貨車和三輪車從分揀中心的大門緩緩駛出,空曠的場地再次陷入沉寂。

  黃先生在清點完最后一批搬入倉庫的快遞后,拉上卷閘門。他轉過身,點燃一根香煙,神情放鬆了很多。一天的工作暫時結束,陳熙的包裹也在其中,並於翌日走完最后的旅程。

  黃先生已習慣了這樣的勞累,但他的同行競爭對手也已開始部署。

  某快遞公司的駐點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兩天他們正忙著和勞務派遣公司洽談小時工的訂單合作,“價格比去年貴了三成,臨時工每小時用工成本要20元-25元。”

  此外,在運力儲備上,不少快遞公司都增加了車輛,有的還啟用了運輸系統24小時雙班至,即“雙十一”期間,保証車輛不停、快件流轉、收發不停,一輛車平時一天隻能跑一趟,這個“雙十一”期間每天就得跑上兩趟甚至三趟。

  然而,面對如此大的收發量,快遞單價相比平時卻不增反降,而用工成本卻要增加四成以上,部分企業稱賠本賺吆喝。“但即使賺不了錢,至少公司的大業務流轉能力、服務能力能得到檢驗,而且誰都不願意缺席”。

  8日11時,從南洲快遞站接到配送任務的快遞員小劉騎著電動三輪車,帶了上百個包裹開始派件,陳熙的快遞也裝上了他的車。小劉說,雖然車上包裹沒有大物件,裝卸也不用費勁,但包裹數量比平時多了三分之一。

  臨近中午,小劉出發前到隔壁的便利店買了兩瓶礦泉水,一包威化餅干和一個剛烘焙出來的面包。“這是‘戰斗’必備品”,小劉笑著說。

  57分鐘后,小劉撥通了陳熙的電話:“親,你的包裹到了。”(見習記者 吳揚 朱紅鮮 記者 謝苗楓 策劃統籌 謝苗楓)

(責編:張萌、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