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科學+”之夜——

“科學研究與科學教育”主題沙龍活動在北京舉行

2017年11月16日08:07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人民網北京11月16日電 10月16日,主題為“科學研究與科學教育”的第七期“科學+”之夜主題沙龍活動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期主題沙龍活動邀請了教育、科普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高校師生、科普教育實踐者等近30人,共同研討如何將科學研究、科學教育、科學普及三者更好地融合等相關問題。

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科學傳播中心主任鄭永春主持,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舒德干,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衛東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唐自華三位專家進行了主題報告。鄭永春從自身科研工作經歷出發,分析了科學研究與科學教育之間的關系,用獨特、幽默的方式活躍現場氣氛。

活動伊始,舒德干以《科學研究應注重理論創新:以破解達爾文難題為例》為題,介紹了他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成果的科研經歷。他表示,社會發展既要重視科技創新,也要加強科普工作。希望我國所有科技工作者能夠繼承發揚先人的創新精神,敢於突破傳統,勇於承擔責任。

西北大學教授、舒德干院士作主題報告(主辦方供圖)

接著,孫衛東以《海洋科學創新與科普科教新高地》為主題作報告。報告中,他從海洋科學創新的歷史案例、海洋科研機構的歷史發展進程以及我國“科學”號科考船的建設與功能等多個角度,展現了我國海洋科學領域的創新與科普工作。

隨后,唐自華以《研學泥河灣:產品研發與迭代案例》為主題作報告,他以泥河灣研學活動為案例,向與會嘉賓講述了組織中小學生進行研學活動的完整過程。他表示,研學活動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地球科學的學習和探討,傳遞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同時也能幫助他們改進學習方法,感受科學的魅力。演講過后,三位專家分別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互動交流。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作主題報告(主辦方供圖)

最后,鄭永春作活動總結。他表示,科學研究的進步需要全社會的支持,科學教育既可以培養未來的科學家,又可以提升全體公民對科學的興趣,同時,科研科教的融合發展有利於社會進步,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值得大家為之努力和付出。

“科學+”之夜主題沙龍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人民網聯合主辦。秉承“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理念,“科學+”主題沙龍活動計劃每月舉辦兩期,其宗旨在於,深入推進科學在創新型社會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將更廣泛地發揮科學在社會、文化、經濟、生活中的影響力,促進科學傳播,滿足全民對科學的需求,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活動海報(主辦方供圖)

(責編:張萌、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