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調咖啡會炒菜 機器人能與各行各業“聯姻”

2017年11月17日08:37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來,喝杯機器人調制的咖啡”

  觀展的市民在圍觀智能咖啡機器人(魯力/《南方日報》)

  在深圳,除了行色匆匆的企業家、創客、白領等人,你還會經常碰見這一類“人”——他們很聰明,對於天氣、音樂甚至物理了如指掌﹔他們有些“萌”,大眼睛加上圓滾滾的身材,跳起舞來甚至有些喜感﹔他們很能干,在家裡,在銀行、機場、醫院、法院以及“工業4.0”的智能工廠中,你都能尋覓到他們的蹤跡……

  他們是機器人。11月16日,第十九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下稱“高交會”)在深圳開幕,在會場上,形態各異的機器人比比皆是,觀眾們時不時地會與機器人互動,或觀看他們跳舞、進行機械作業。

  與上一屆高交會相比,本屆高交會上的機器人有了更多的應用范疇。得益於AI、深度學習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加持,機器人“學”會了更多本領,產業形態也日益成熟。

  AI加持:除了調咖啡機器人還能炒菜

  隻需在桌面前下單,智能咖啡機就會現磨咖啡,機器人會完成咖啡的傳輸,最后,機器人服務員將咖啡送到你手中,整個過程隻要幾分鐘,你甚至可以用語音和機器人互動。南方日報記者在高交會現場的硬蛋展區內,體驗了這一項服務。值得一提的是,機器人做出來的咖啡味道還不賴。

  這是硬蛋與瑞森可聯手打造的人工智能(AI)咖啡2.0版,並在本屆高交會期間正式亮相。硬蛋是中國最大的智能創新創業平台之一,其此前推出的AI咖啡館雛形位於深圳南山。AI咖啡的核心部件,由瑞森可協作機器人擔當,這是傳統工業機械臂走進生活消費領域的一次大膽跨界。

  同樣在硬蛋展區,除了充滿“智能味道”的西式咖啡,你還可以品嘗到可口的AI中餐。在向容器添加完食材之后,慧大成炒菜機器人可在幾分鐘內,自動完成預熱、炒菜、加入調料、盛盤再到最后自動清洗鍋面的全部過程,粵菜、北方菜等菜系它都能勝任。

  類似的機器人在深圳並不罕見,這一產業在創新之都正蓬勃發展。《深圳市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6年深圳機器人企業數量達469家,機器人產業產值約787億元,同比增長24.92%。深圳市機器人全產業鏈在逐步完善、市場輻射能力逐步增強、產業應用特點也日趨顯著。

  從機器人應用環境出發,可以將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兩大類。前者更側重技術、性能、穩定性等,后者更側重產品體驗、商業模式等。在高交會上,這兩種類型的機器人均有展出,且各有創新。

  “當下是新物種不斷崛起的時代,無人零售、共享生活方式層出不窮,AI不斷賦予大眾新的想象空間。”硬蛋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AI核心領域的工業機器人,以往常常用於工業制造,助推“工業4.0”和工廠智能化,如今,他們也逐漸走入公眾視野,扮演越來越多的角色。

  來自深圳龍崗的神州雲海智能科技總經理郭儷儷對此表示贊同,她認為,AI讓機器人產業更有創造性,專注於細分行業將成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趨勢。記者在現場看到了該企業推出的科技感十足的清潔機器人,其能夠在保障智能自主作業的同時,輔助異常監控、信息播報和廣告宣傳。

  “機器人和智能系統絕不是單一的科學技術,它是一個交叉學科。”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表示,機器人和智能系統本身就是一個交叉學科、多學科發展的綜合應用,反之,機器人和智能系統的發展也會促進其他學科的發展。

  模式創新:機器人能與各行各業“聯姻”

  “印度尼西亞是否雙重征稅?”“馬來西亞是華盛頓公約的締約國嗎?”在幾天前召開的前海法智論壇上,一位智能化的“東盟爭議解決員”與不少嘉賓過起了招。對於咨詢者提出的問題,它都能夠對答如流。

  這款機器人叫三寶金剛,由深圳旗瀚科技研制,其誕生的背景,是希望解決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法律和金融風險等問題。這些內容十分龐雜,即使是資深的涉外法務從業人員也無法全面掌握上述知識、信息,而運用機器人的“無限腦容量”和多元交互方式,恰好可滿足業務需求。

  這台機器人也來到了高交會現場,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機器人施行“機器人+百行百業”的開發模式,通過開放軟硬件平台,吸引各行業系統集成商、應用開發商進行二次開發,帶動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就是說,在政務、商務、勞務等不同業務場景中,它都能提供智能服務和勞務替代性服務。

  得益於AI和深度學習的快速發展,與各行各業“聯姻”,成為高交會上眾多機器人企業的選擇。

  在羅湖展區,一款淺紫色的機器人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它搭載了AI宮頸實施檢查系統,能夠突破傳統篩查宮頸癌漏診率高和假陽性高等問題。“機器人不會像檢查儀器那樣,給人留下冷冰冰的感覺,而且能夠整合相關硬件和軟件,可以整體移動”,大森智能科技是這台機器人的研制方,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機器人已經運用於深圳部分醫院,由於其體積小巧,未來更是能夠直接進去社康中心進行工作。

  不過,機器人多元化發展也有“痛點”需要解決。有業內人士表示,怎樣促進機器人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達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效果,是業界共同面臨的最大難題。

  “一方面,現有各行業系統的運營商和開發者,他們了解機器人、學習AI需要一定的過程﹔另一方面,機器人企業長於智能硬件的研發、制造,但學習和了解各行業運用機器人的需求也需要一個過程。”旗瀚科技副總經理吳乘躍說。在姚建銓看來,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腦仿生、機器學習、機器視覺等領域,商業機器人將會得到長足發展,比如在醫療領域,納米機器人會成為人們未來的體內醫生。

  發現新藍海:從造機器人到為產業服務

  對於大量傳統企業而言,打造一個AI的生態場景,實現傳統設備的智能化改造,遠不只是硬件芯片的堆砌那樣簡單。而這,也催生了一個新行業、新“藍海”:他們不造機器人,但他們了解行業,掌握核心技術,他們能夠為機器人企業提供服務。

  在高交會英特爾創新加速器展台上,有許多形態各異的機器人產品,他們都應用了英特爾的芯片。為了更好地支持創客創新,英特爾面向不同類型的開發者提供了包括交爾、Curie、Edison、Genuino101等在內的一系列基礎性的技術開發平台,降低廣大創客開發新產品的技術壁壘,幫助創客快速地將想法變成產品原型。部分機器人產品便是基於這一模塊研制的。

  一家名為靈聚信息科技的公司,便基於英特爾的平台,創造了一款產品——“人工大腦”。其能夠將語義分析、認知計算和神經網絡等技術有機結合,能夠實現自然語言交互、自學習和認知計算等能力。通過這一平台,第三方企業和開發者可以很便捷的管理和自定義機器人,操作甚至不需要編程知識。

  “大腦”之外,機器人的“身體”同樣有企業涉足。“機器人熱潮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機遇,我們研發的導航定位控制器正受到市場的認可,不少深圳的機器人廠商都會將其應用於商用服務、家庭陪伴、教育教學等場景中。”速感科技的研究方向是導航定位控制器以及機器人硬件控制平台,其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市面上機器人部分核心零部件技術已經成熟,企業可以舍棄重新開發的過程,直接應用成熟的解決方案。(記者 蘇梓威)

(責編:張萌、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