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17日電 (張萌)昨日,由中國科普研究所科學媒介中心主辦,北京科學技術期刊學會、卓眾科學傳播中心共同承辦的“刊媒惠”學習十九大精神專場沙龍活動在京舉辦。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華學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室主任、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成崗,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期刊中心主任、研究員牛汝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楊東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博士王偉,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的住院醫師楊嘉瑞等六位不同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參與本次活動並發表演講,共同分享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領下,他們在科研道路中的實踐和思考。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活動開場后,華學軍首先圍繞“植物的記憶”主題,為我們分享了植物學基礎研究與體會。十九大報告強調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對此,他認為在十九大精神的感染下,科技工作者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引領更多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對於其植物學研究而言,他認為植物能夠記住其所經歷的惡劣生存環境,而鹽脅迫嚴重影響植物生長和作物產量,因此我們可以從改良作物的耐鹽性入手,尋求提高糧食產量的方法。
張成崗由人們生活中常見的肥胖問題入手,在演講中分析了腸道菌群對於體重控制的重要性。目前我國慢病高發面臨失控風險,其中我國糖尿病患者已達1.14億,約佔全球1/3,而肥胖導致慢性病產生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張成崗通過數據分析和案例展示,認為我們應該致力於真正、徹底解決慢病防控與健康管理。
醫學領域的專家中,還有一位90后的住院醫師楊嘉瑞,他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為主題做了分享。楊嘉瑞表示,糖尿病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視力的殺手,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位35%。對此他介紹,2014年4月起至今,國家衛計委健康快車辦公室在全國19家醫院設立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心,業內人士也做了大量研究,而他作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也要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華學軍作主題演講(主辦方供圖)
在食品安全話題中,王偉介紹了食源性碳青霉烯耐藥沙門菌被發現的案例,以“全基因組測序在食品安全中的應用”為主題做了演講。測序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至今已相對成熟。全基因組測序是一種技術的更新,它將多個實驗流程整合為一個整體,比現有技術更精確、提供的信息量更大、性價比更高。
從十九大精神所體現的文化角度出發,牛汝辰認為十九大報告把“文化自信”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他在演講中表示,文化對思想解放起引領作用,對經濟發展起先導作用,對社會和諧起滋潤作用。同時他講道,科技創新與科技期刊是命運共同體,期刊工作者一定要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我國期刊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讓期刊緊貼時代的脈搏,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楊東旭在演講中對溫室效應進行了分析,並向現場觀眾闡述了溫室氣體對地球環境危害的原因。同時,他闡釋了“碳衛星”的監測原理,並分享了大量數據和圖表,說明了“碳衛星”可對監測全球氣候變暖起到重要作用。他還在演講中表示,科技工作者需要嚴謹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
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室主任、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成崗發表演講(主辦方供圖)
在媒體提問環節,六位嘉賓就“激素眼藥水會誘發青光眼的原因”“激素類眼藥水的主治功能及其辨別方法”“腸道菌群對肥胖問題的影響及解決方法”等問題為在場觀眾一一解答。
與會嘉賓與媒體代表合影 (人民網張萌 攝)
據了解,自2016年6月啟動至今,“刊媒惠”推介的科技論文成果內容涉及公眾關注的氣象、醫藥、食品安全、航天、測繪、環境保護、疾病防控、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並通過現場活動及網絡直播,向線上線下公眾普及看似晦澀、卻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研進展和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