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大雜院平房區加了“會客廳”,讓老街坊也有地兒聊個天兒﹔上海把臨街的窄過道,打造成有腔調的社交空間。最近,AssBook設計食堂推出的一場“2017城事設計節”火了,一條位於上海黃金地段、但是被遺忘的過道,變身成了城市記憶博物館。
“城市黃金地段還有不少值得被利用的消極空間。建筑師用創造力為城市賦能,重新連接起過去、現在和將來。”設計食堂相關負責人說。
在城事設計節中,設計師薄宏濤用折疊、覆蓋的方式,改造了愚園路一處原本單調的名人展示廊,讓來往的人們可以停留歇息,也裝下了視覺、聽覺和身體記憶,豐富了展陳內容。
名人展示廊?相信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有類似的展陳——無論是在學校的走廊牆壁上,還是在某座圖書館的展廳中,都挂著一些名人名言。這種很少有人看的空間,在薄宏濤手中,變成了上海微型城市記憶博物館,成了一個社交場所。
這究竟是怎麼誕生的?
原來,在愚園路中段有一條三列柱子的有頂過道,沿街一側被鐵欄圍住,進大鐵門左右兩邊是露天的前院,裡面陳列著百年愚園路的名人簡介。
周邊的居民會穿過名人牆這個空間,去往長寧溫水游泳館、江蘇路街道活動中心。這裡的故事、裡弄感覺,充滿上海味。
薄宏濤說,為了更好地改造,順著這種“味道”,使它與新老居民產生更多美好可能,就是設計師的職責。
於是,一條約90平方米的管狀空間被植入其中,設計師使用統一的膠合木板材料,把街口、柱廊和內院這三進空間合一。
連續的木結構保持了一致性,利用圍合、折疊、抬升的方式重塑了空間——城市之眼、蜿蜒弄堂、閣樓書角、樓梯講堂、媒體盒子、時光郵局,這樣的分割合並,還原出一座城市的舊日風景。
“所謂記憶博物館,更像一個豐富的社交廣場:容納各種新型場景,滿足了展覽、休憩、表演、演講的功能。”設計食堂相關負責人說,這種設計大幅度升級了原本單調的交通空間,而且保留了原本的開放狀態。
在上海微型城市記憶博物館內部,為了讓空間更豐富,設計師有意設計了地面的起伏,規劃出了特定的游覽、小坐的空間。
他們還在原有地面上砌筑了磚塊,出現了蜿蜒裡弄的效果。將上海的空間記憶隱藏在了設計中。
設計師的創意之手,還將原本的露天前院變為樓梯講堂。在它對面的牆上有展示屏幕,播放著關於愚園路的歷史,挑出的屋頂開窗洞,保証原有的明亮還增加了趣味性。
這裡還有一個呈現著視覺記憶的魔盒。在前院的另一側是媒體盒子,裡面播放有各種影片,圍合出的封閉小空間帶來沉浸式體驗﹔它還是一個留言角,可以盡情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
蜿蜒的空間其實是個聲音記憶的魔盒。當你拿起挂在柱子上的聽筒,就會有意外的驚喜。一組撥不出去的電話裡面記錄了電車、汽笛、賣報叫喊……在那一刻,每個人腦子裡會出現紙醉金迷的上海灘。
需要走上去的是身體記憶的魔盒。它取自老上海洋房的特色——亭子間。側面用了半透光的材料避免壓抑感,讓它成為可以說悄悄話的地方,之后會變成一個讀書空間,能保証想要靜靜閱讀的人不受打擾。
“如果只是麻木地把城市當作生活的容器,那麼我們將錯過傾聽彼此的機會。”設計食堂組織者說,如果將記憶集結於此,用內心去感受城市的氣息,是獲取城市記憶的更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