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預測:2018年戰略科技趨勢將由中國主導

2017年12月13日08:11  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Gartner預測:2018年戰略科技趨勢將由中國主導

  “IT領導者必須考慮未來這十大戰略科技趨勢,否則將面臨節節敗退的風險。”近期,全球權威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公布了2018年十大戰略科技發展趨勢,Gartner副總裁兼院士級分析師David Cearley對此表示。

  對於戰略科技發展趨勢的定義,Gartner認為是具有巨大顛覆性潛力、脫離初期階段且影響范圍和用途正不斷擴大的戰略科技發展趨勢﹔並將在未來五年內迅速增長、高度波動、預計達到臨界點。Gartner公布的最新十大戰略科技發展趨勢為人工智能基礎、智能應用與分析、智能硬件、數字化再現系統、雲計算、會話式平台、沉浸式體驗、區塊鏈、事件驅動和持續自適應風險和信任。

  日前,Gartner公司高管合伙人龔培元告訴環球網科技記者,十大趨勢涵蓋三個層面:首先,探討了人工智能(AI)與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將如何滲透至幾乎所有領域,並代表著未來五年內技術提供商的一個主戰場。其次,集中在混合數字與物理世界,以打造一個沉浸式、數字增強型環境。最后,是信息世界的壁壘,是指利用不斷擴大的人員與設備、內容、服務之間的連接,實現數字化業務成果。重點在於怎麼突破公司發展的瓶頸和之間的壁壘。

  戰略趨勢的評判依據

  從Gartner提供的資料中得出,該預測的評判標准來源於近兩年來Gartner平台本身的咨詢信息分析和自主發起的關於AI、數字化和網絡安全等方面展開的調查結果,另外,還參照了行業內的其他權威機構和媒體的調查報告內容。

  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Gartner分析師共收到4,353份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查詢。這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23%。2017年4月5日至21日,Gartner研究小組對AI發展戰略進行了在線調查。在83位受訪者中,發現59%還在收集知識來開發他們的人工智能策略,25%正在試點人工智能解決方案,6%正在實施人工智能解決方案,6%部署了AI解決方案。

  TechSci Research研究項目在2016年6月的報告中指出,2016年至2021年間,AI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75%。

  2018年AI成敗將見分曉

  “但我要提醒企業高管,對AI要有一個現實的認識。對於企業來講,要知道怎麼去掌控AI,而不是開發,尤其是對於首席信息官(CIO)和熟悉技術官(CTO)來講。”龔培元一再強調並解釋道,AI在2018年不再遙不可及,不僅是尖端企業才可以做的,每家公司都要考慮,這是最重要的。

  Gartner預測顯示,2020年30%的首席信息官會把AI作為前5個優先考慮投資的對象;30%新開發的項目都與AI有關。在龔培元看來,一個企業如果不提早布局AI產品,就很難估計該企業內的AI業務成本、人才需求和數據的充分性等。“還在觀望的企業到2018年就不能再觀望,尤其對於首席信息官和熟悉技術官來講,越晚越被動。”他表示。

  然而,俗話說“大樹底下難長草”,與互聯網巨頭相比,小企業或者初創企業如何自居甚至突圍?

  “今天的巨頭有他們自己的生態圈,后來者很難與其對抗。但他們不是什麼都做、什麼都成功。那麼,初創企業就可以利用巨頭的生態圈,找到新的需求點,按照自己的角度去做出一些新產品,建立新的客戶群。達到一個共贏的結果。”龔培元給出建議。

  我們關心的丟工作和無人駕駛

  2018年,隨著AI應用需求的門檻往越來越低,人們對於“人工智能代替人類工作”的擔心會更加嚴重。龔培元糾正道,“不是代替,AI是增強人能做的事情。如何結合AI,來增強人所能達到的業務結果,生產率或者公司內部的優化,這個很重要。”

  他用醫療的案例來說明:如果手機可以測心跳、血壓等數據,醫院的智能設備就可以將這些數據收集起來,以便在患者進醫院之前把病歷整理出來,從而節省了人力、提升了效率,醫務人員做更加有價值的事情。“很簡單的道理,不想讓自己有價值的人自然被取代。但若你想變得有價值,智能就會來幫你。”龔培元表示。

  “隨著大數據芯片化的實現,無人駕駛會有更大、更廣的突破。從技術層面講,目前無人駕駛已經完全可以實現;但難點在於如何控制風險以及法律責任的問題。”他指出。

  提到網絡安全,龔培元表示:“今天的安全問題最重要的不在於安全漏洞,今天要考慮的是‘風險’跟‘信任度’。平台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改正來抵御風險,比如,當你知道攻擊者的弱點了可以去建立誘餌,把黑客的攻擊誘導到你設陷的地方,來避免攻擊你的平台。但對於公司來講,這需要持續性的防衛策略。”

  中國優勢造就智能領域的領先突破

  龔培元指出,由於中國“人、物”量之大和投入之多遠高國外,每個場景到中國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

  他進一步解釋,從基礎來講,中國的能力真的不輸給國外,我們不要小看。中國一次創新能力可能沒有國外好,可是中國二次創新絕對比國外好,包括業務模式的創新。

  首先,中國“業務模式”就是一次創新,現在很多外國人來學中國的業務模式。其次,雖然技術上(一次創新)外國強,可是中國的二次創新速度快。再次,一次創新出來的東西一定是比較干澀的,二次創新出來的很有商務運營效果。

  加上中國更容易拿到數據,就可以實現很多業務場景的突破。所以,人工智能的應用,中國的突破點值得期待。(記者 林迪)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