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大力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日前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辦的技術大會上,知名大數據專家、涂子沛數據科技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涂子沛的演講引發熱議。
大數據如何深刻影響人類發展?怎樣通過大數據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轉型?會后,涂子沛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數據不僅是將推動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催生創新型經濟的土壤。
“中國要建立數據維度上的‘整體性’政府。”涂子沛建議,要進一步建立城市中央數據庫,引入人工智能將數據標簽化,形成有機勾連和智能交互。廣東在數據治理上已經把握了先機,接下來要打通整合各方數據,用定量分析、實証研究的科學方法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並加快實現制造業向“智造”轉型。
用大數據實現治理現代化
南方日報:大數據正在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發展?
涂子沛:數據是信息存在的形式,大數據就是大記錄。
過去我們對信息的記錄是支離破碎的,但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出現后,一切都改變了。現在大家都往互聯網上錄入信息,所有數據幾乎都可以共享,互聯網成為記錄人類歷史和知識的最重要載體,這將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極大促進。
互聯網的普及使人類的社會生活正在快速地數據化,在物理世界之外,我們正在建設一個數據世界,它記錄著真實世界的活動,堪稱真實世界的鏡像。未來的數據世界跨越時空,可能比我們任何一個人所能感受到的真實世界還要龐大、復雜。
因此未來真正的現代化社會將是一個“高清”社會。每個人的每一項信息都將全部有效地記錄到自己名下,整個社會擁有完備的、條分縷析的數據體系。我們通過大數據體系所記錄的信息來區分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每一個政府。
南方日報:怎樣用好大數據來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涂子沛: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之一是科學化,沒有數據就一定不科學,這是中國面臨的一項挑戰。“事實”就像一塊玻璃,但在當前這塊玻璃被砸碎了,每一塊碎片都是數據,數據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比如每個政府部門都有數據,但他們掌握的數據都是局部數據,不僅分散,而且總是重復收集。
數據治國就是要把碎片還原成玻璃,要加快在中國建立數據維度上的整體性政府。這就好比所有政府部門數據匯總形成一張精密龐大的網,並實現數據的動態化、系統化保存。未來任何一個數據的改變,都能實時傳遞,引發整張網的更新,真正實現數據治國帶來的智能化、個性化和精細化政府治理與政府服務。
比如,美國國會從建立之初就開始記錄每一個議員講的每一句話,整理形成數據庫,現在在這個數據庫搜索一個關鍵詞,就能看見關於這個議題的所有歷史記錄。國家治理的智慧需要不斷積累,美國就是通過大數據手段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謀劃未來。
廣東在數據治理上有優勢。廣東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省級的大數據管理局,走在全國前列,把握了先機。接下來要打通整合政府之間的數據,進而擴大至社會更廣泛的層面,真正用定量分析、實証研究的科學方法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
廣東可探索立法規范數據產業
南方日報:您提出數據是新經濟的土壤,那麼如何通過實施大數據戰略來強創新、強中國?
涂子沛:我們即將進入產業互聯的時代,人體要聯網、機器要聯網,連接的結果就是產生更多的數據,使一切業務數據化。所以今天的大數據是新經濟的土壤,未來要轉型升級,要有更多的活力,一定要抓住大數據這個節點。比如廣東體量龐大的制造業要向“智造”轉型,就要以大數據為基礎。
不管是新經濟、知識經濟還是網絡經濟,歸根到底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數據,數據是創新的來源和載體。當數據作為生產資料開放和流動起來,將催生創新,推動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的發展,也可以促進中國的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精細型轉型。所以說,數據不僅能治國,也能強國。
同時,對數據的保護也不容忽視。如今中國的大數據產業、數據空間建設缺乏法律法規約束,導致該開放的公共數據還有許多沒有開放,但該保護的個人數據卻被肆意地、通過非法渠道公開。現在,數據怎麼買賣、權益怎麼分配、歸屬怎麼衡量等,都沒有相關法律法規來規范,於是精准詐騙層出不窮。
政府要早日行動,從立法的層面規范數據產業發展。廣東可以率先在這方面進行探索,尤其是在智能化、個性化、精細化產業領域,考慮如何在立法上既保障個人數據隱私權,又確保更多數據通過合法的形式開放,讓數據持續為創新提供動能。
南方日報:傳媒業怎樣通過大數據來加快創新和轉型升級?
涂子沛:當信息靜止時,就是數據﹔傳播時,才成為信息。記者每一天都在記錄信息、生成信息、分發信息,所以傳媒業從根本上講就是在做大數據。更重要的是,技術更多是改變生活的手段,文化才是改變人的力量。在這當中,媒體是最有機會、最有能力整合文化和技術雙重力量的群體。
比如,南方報業要建立集團內的中央數據庫,這實際上就是建立數據維度上的整體性傳媒集團。初期要做的是盤查、清點並匯集散落在集團內各個部門的數據,建立完整的數據資產目錄,清楚自己擁有什麼、缺少什麼。完成這項基礎性工作后,再來研究接下來要補上哪些短板、搜集哪些數據,數據能不能共享、怎樣共享,怎麼保持數據的活力並讓它不斷生長。
建立產業和城市兩個“大腦”
南方日報:為什麼我們需要產業大腦?它如何影響區域經濟和政府決策?
涂子沛:政府要謀求地區發展,就要建立以數據為核心的產業大腦,深度服務地區經濟發展。產業大腦是經濟信息的中樞,所有的數據都沉澱在這裡。但目前很多政府經濟政策的制定、資源的分配,都缺乏數據依據。
比如,一個地方招商要招什麼企業,評估手段就要從數據出發﹔或是某個地區土地緊張,就要用數據來衡量應該把土地給哪些企業,要評估企業過去的數據,比如每畝地產生多少效能、多少稅收,企業產出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是否契合等。有了這些數據,才能對經濟發展作出更全面、准確、系統的分析,提供決策參考,指導地區經濟發展。
南方日報:怎樣優化城市大腦運作,有效推動公共服務精細化?
涂子沛:當前中國城市發展面臨著一個新的矛盾,就是城市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數據,但沒有得到有效處理。現在不管是數字經濟、數字城市還是智慧城市,智能化是其中最大的發展浪潮,所以城市大腦的出現將是未來的趨勢。
邁入人機協同時代后,城市大腦將是社會發展的數據中樞,以數據為依據提供公共服務。城市中沉澱了大量數據,不僅是政府數據,也有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數據,現在我們要加快做好前期收集,把這些數據匯集到一個平台上,建立城市中央數據庫。
但城市大腦不是簡單的堆積數據,還要進一步引入人工智能,實現數據標簽化,形成數據之間的有機勾連和智能交互。(記者 陳曉 肖文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