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就可隨時了解社區“老病號”血壓血糖情況,有異常情況及時跟進處理。在深圳福田、南山、寶安等區,“互聯網+慢病管理”的模式給工作繁雜的家庭醫生裝上“三頭六臂”。打破時空限制的醫患關系模式讓家庭醫生嘗到了甜頭,也讓患者提升了自我管理積極性。據了解,目前各區多以試點的方式嘗試推進。相關業內人士表示,此舉有助於緩解基層家庭醫生工作繁雜、人手緊缺的問題,但由於受到付費模式等方面的影響如何推進仍待觀望。
自測服藥更為規律
家住福田區益田社康中心附近的63歲的田伯患高血壓已經10多年了。他每天早晨均會使用智能血壓計測自身血壓,無須記錄相關數據會直接傳輸基礎數據到后台,檢測結果則會以微信方式推送給他。
說起目前的高血壓監測,田伯說通過這種方式以后監測規律多了,“家人掃描二維碼后,也可以了解到我的血壓情況,會詢問今天心情如何,飲食吃了什麼。”該監測模式的特點之一就在於動員家人參與其中,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為。
據了解,田伯目前使用的智能血壓計可將其血壓測量結果隨時同步給家庭簽約醫生,以便於醫生可隨時得到數據並予以健康指導。田伯還說,有時候還能接到醫生助理的電話致電一些需注意的事項。
目前在深圳市福田區益田和新洲社康中心,目前有約100名高血壓患者可享受這種醫療級別的居家監測,他們的平均年齡56.7歲。據介紹,在參與“互聯網+慢病管理”的試點模式之前,有規律自測血壓者僅31人,偶爾自測者52人。且其中有48人合並高脂血症,合並糖尿病24人,曾發生過中風5人,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45人。
互聯網+的慢病管理模式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記者了解到,患者、家庭醫生、醫生助理還共同參加了健康管理微信群。此外,還會提供一些網絡小課程供老人學習。日常醫生助理會在群裡發消息,並發布一些控制血壓血糖的知識,在中秋等特定節日也會進行提醒。
此舉有助於提升患者參與健康管理的熱情。而經過“互聯網+”技術管理一個月后,患者的血壓達標率從53%上升到74%。“明顯提高了對高血壓知曉情況,改善了生活行為,服藥更為規律。”負責該項目的深圳福田區慢性病防治院周志衡副教授介紹。
改變既往就醫模式
據介紹,這種慢病管理模式源於福田區慢性病防治院與騰訊公司的合作,具體是與福田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相結合,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進行干預,運用信息平台進行分組分析,實現患者病情的實時監測和個性化指導。以高血壓為例,以可穿戴的24小時動態血壓設備和遠程智能血壓計的組合,實現醫療級別的居家監測,數據實時上傳與共享,實現有效的遠程監護。
而這種互聯網+的慢病管理模式對於社康中心的家庭醫生來說緩解了人手緊張現狀,提高了工作效率。深圳益田社康中心主任孫虹說,目前社康醫護人員23名,除了進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還承擔了13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工作內容,將所有工作分攤下去,慢病管理質量難以保証。
“以前的慢病管理模式是定期電話詢問情況,如果患者來社康開藥就隨訪。但是常常是由於后面有其他患者排隊,所以多是溝通幾分鐘就結束了。”深圳益田社康中心主任孫虹告訴記者“現在通過互聯網+這種模式,且有醫助團隊進行維護,降低了家庭醫生的工作強度。家庭醫生可根據患者血壓情況進行分類管理,且可以進行智能提醒。而需要調整用藥或者轉診等特殊情況,家庭醫生介入可以得到很好解決。”
孫虹還提到,這種模式還能發揮慢病患者及其家庭的主觀能動性,“許多高血壓患者吃降壓藥不規律,他們並未考慮到並發症的嚴重程度。現在通過微信群、網絡小課堂等專人叮囑,有人監督,也增加了這些患者的心理滿足感。”
慢病監測與互聯網相結合后,就醫模式也隨之改變。“之前患者離開醫院后,聯系基本中斷,很難持續管理。且以診室內血壓測量為主,數據較難積累。”周志衡表示。
多模式改善居民慢病
慢病的監測對於中青年人來說意義重大,因為他們面對慢病並發症的風險更大。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高血壓與血管病診治中心的賈楠醫生介紹,深圳作為強勁發展的一線城市,快節奏生活和激烈的競爭環境給個體增加了很多壓力,長期壓力可使得血漿腎上腺素水平升高,交感神經激活,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率加快。
“與家庭簽約式服務相結合,目前的這種模式每位全科醫生預計可輕鬆管理600名以上的患者。”周志衡表示。據悉,以試點社康為起點,未來將在福田區78個社康全面啟動“互聯網+”高血壓糖尿病健康管理工作。
記者了解到,羅湖、寶安、南山等區也均在嘗試試點依托互聯網技術實現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慢病管理。據了解,目前各區或是政府採購或是相關企業為患者免費提供智能化血壓計和血糖儀等可穿戴設備,並建立相關手機app和健康信息系統。
南山在省內率先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慢病管理,他們建立了設立健康管理中心,開發並構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和手機APP,集成健康小屋、骨密度儀、人體成分測試儀、成人體質測定、中醫四診儀、心理壓力分析儀和可穿戴設備。
其一大突出特色是進行功能社區健康管理。“這是向學校、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等職業傾向性較強社群進行慢病管理的嘗試。”南山區慢病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通過義診和檢測,協助職業人群對個人健康狀況有更深了解,同時可以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精准干預”方案。
“我們還會抓取綜合醫院體檢數據進行分析,幫助目標人群在慢性病發生前進行針對性干預,成功阻斷、延緩、甚至逆轉疾病的進展。”南山區慢病院相關負責人介紹。
收費模式或成推廣阻礙
記者了解到,因為醫療機構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上並不專業,因此目前各醫療機構互聯網+慢病管理的模式大多選擇與互聯網企業或醫療器械公司合作。而由於相對於其他病種,慢病管理門檻較低因此更容易切入,一些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也願意投入布局。
“與企業合作這種模式的症結在於企業總是有盈利需求,而醫生管理病人是不可能去考慮賺多少錢的。”孫虹說,“作為家庭醫生來說,很希望該項服務能夠鋪展開來。目前儀器使用及服務對於患者來說均是免費的。但如果將這種模式延伸到更多的慢病群體,費用如何支付?如果是自費的話,患者是否願意支出費用均是需要考慮的。”
記者也在其他慢病管理機構了解獲悉,雖然患者目前慢病管理的意願很高,但付費的意願卻比較低,目前的公益模式遠滿足不了實際需求,所以在模式上還必須繼續探索。“考慮到前期慢病管理能為后期治療省下巨額費用,醫保資金作為最大的支付方有付費意願,但是實施環節可能困難重重。”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需增加家庭醫生數量仍是慢病管理改善的硬傷。來自深圳衛計委提供的最新數據表明,到2020年,深圳每萬名常住人口將要配備3.2名以上的全科醫生,但按照預計的全市1480萬人口規模,到時候社康機構的全科醫師或將缺口1500人。深圳近年來也一直通過成立基層醫療集團讓醫院醫護人員下沉到社康中去。
該業內人士也向記者表示,雖然此舉有助於緩解基層家庭醫生工作繁雜、人手緊缺的問題,但互聯網慢病管理的重點是服務慢性病患者而非推廣互聯網概念,因此相對而言,更應該花大力氣投入到基層人才建設中來。(記者 鮑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