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羅陽發明AI技術 30秒可鑒定血型成果

2018年01月01日08:17  來源:重慶晨報
 
原標題:重慶羅陽發明AI技術30秒鑒定血型成果 引發轟動

他的發明改寫延續百年驗血方式(受訪者供圖)

重慶崽兒羅陽的AI技術30秒鑒定血型成果,引發全球轟動

想要知道自己的血型?現在得去醫院抽上一管血,等待30分鐘。可在不久的將來,你隻用買上一張試紙,在家就可以自己完成血型鑒定,時間隻要30秒。最重要的是,對於那些急需搶救的病人,節約30分鐘的時間,將對搶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重慶崽兒羅陽帶領的團隊在美國《科學》雜志子刊上發表了研究成果后,世界為之嘩然,各大外媒都感到驚訝,包括羅氏、萬孚等世界各大醫療企業發給羅陽的郵件堆滿了他的電子郵箱。

近日,羅陽團隊的人工智能30秒鑒定血型課題,作為重慶唯一的項目入圍2017中國醫學十大醫學進展評選,與他們競爭的,大多是中科院院所。“目前,項目已經結束了實驗室階段,即將進入臨床試驗。”昨天,重慶晨報記者獨家專訪了AI技術30秒鑒定血型課題的團隊帶頭人,重慶醫學領域唯一一名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獲得者——羅陽。

搶救病人家屬的焦急

觸發研究開始

走進羅陽十多平方米的辦公室,一個書櫃、一張書桌,幾把隨意放著的椅子,是室內為數不多的家具。今年38歲的羅陽,被書桌上一堆專業材料和電腦包圍得幾乎看不到人影。

“應該是2013年吧,當時,我還在醫院的輸血科上班。”將辦公桌收拾出一個空隙,羅陽開始回想起自己研發這項技術的時間和動機。“輸血科每天都要和各種血液打交道,最緊張的時候,就是遇到搶救病人急需確定血型的關頭。”羅陽說,爭分奪秒之中不容有錯,是一名合格檢驗師的基本要求。

“30分鐘,這是現在醫院所用血型鑒定方法最短的時間。這半個小時,對普通病人來說並不漫長,但對搶救病人和他們的家屬來說,幾乎是度秒如年。”能不能快一些!再快一些!與死神搏斗的每一次戰斗,羅陽都在心底反復問著自己。

“我問了自己三年,最終決定,向延續了上百年的傳統驗血方式發起挑戰。”從那一刻起,羅陽一邊繼續工作,一邊利用下班時間,把自己埋進了實驗室裡。

從1900年血型被發現開始,血型鑒定方法就一直延續至今,此前,全世界無數的科學家發起過前赴后繼的挑戰,但都沒能在檢測原理上取得實質性的突破。30分鐘,成了檢驗醫學界不可跨越的門檻。

受驗孕試紙啟發

發明出驗血試紙

鎖定研究課題之后,身為軍醫的羅陽,還給自己的課題加了難度——首先,是用時要短﹔其次,是任何環境都能隨時使用﹔最后,是鑒定所需的原材料少。

用什麼取代現在鑒定血型所需要的塑料板?每天和檢驗打著交道的羅陽,從驗孕試紙上得到啟發,決定用最輕便簡單的試紙作為替代材料。

可是,目前不管是什麼試紙,大多是用膠體金作為顯色材料,但膠體金顯出的顏色為紅色,在滴上紅色的血液之后,根本無法被識別。於是,羅陽又埋頭鑽進了染料之中,在上百種材料中,找到了能夠顯示出紅棕色和藍色的染料。經過反復試驗,反復磨合,最終,用試紙30秒鑒定血型成為了現實。

羅陽說,他們的鑒定原理是抗原-抗體反應和PH試紙顏色反應。研究人員用PH指示劑染料浸漬后的特殊紙質材料,制成特殊形狀的紙條。然后在每一張紙條的不同位置,固定不同的血清抗體,根據血液與抗體反應產生的不同顏色判斷血型。

一張試紙就能驗血型?准確率有多高?羅陽說,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試紙,通過這個方式鑒定的結果,准確度可以達到99%,除了那些世界罕見血型之外,普通血型的鑒定操作簡單,讓普通市民都可以在家自己完成血型鑒定。

熊貓血小意思

李維斯血型都不是問題

說起被稱為“熊貓血”的RH血型,大家第一反應都是稀有血型。可是羅陽卻說,在血型界,“熊貓血”根本就不算事,“RH血型並不是全世界36種血型裡的稀有品種。他和ABO血型一樣,都是常見的。”

那麼哪些血型才能算稀有血型呢?羅陽列出了一堆普通人聞所未聞的血型:孟買血型、李維斯血型、R血型……那試紙對這些血型有效嗎?羅陽說,面對這些真正的稀有血型,試紙也不能准確判定了。

難道稀有血型就“無藥可解”?不,這時課題裡的人工智能(AI)就開始發揮大用處了。”羅陽說,團隊還研發了一種機器學習方法,根據不同的顏色變化對人血液樣品進行自動分組,這保証了血型測定的准確性,消除了環境因素和對不同顏色辨別度的主觀判斷的影響,從而可以通過在臨床發展全自動平台進行大規模分組來擴大這一方法的適用性。

目前,鑒定系統已經學習了3000多個血型樣本的圖譜,其中包括8種稀有血型的圖譜,而系統的學習還在進行之中,“隻要我們遇到過一次稀有血型,系統就可以鎖定它的圖譜,下次再遇到,就不是問題了。”羅陽說。

目前,羅陽團隊的AI30秒鑒定血型課題已經引起了全世界醫學界的高度關注,隨著課題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延續了一百多年的驗血方式,將有可能被重慶人重新書寫。(記者 李晟)

人物簡介

羅陽曾是第三軍醫大學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先后擔任第三軍醫大學、西南大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三個單位的博士生導師。曾榮獲中組部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重慶市杰出青年、重慶市青年五四獎章、全軍總后勤部“三星人才”扶持對象等榮譽。

(責編:方正、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