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清涼水神堂。(李毅攝/光明圖片)
大同塔山工業園區——塔山煤礦儲裝運系統。(李毅攝/光明圖片)
大同晉能旭升光伏電站。(李毅攝/光明圖片)
大同光伏“領跑者”基地220KV匯集站。(李毅攝/光明圖片)
你印象中的大同,是什麼顏色?是“千年大佛披黑紗,城市處處臟亂差”?還是“清風拂人面,碧水繞古城”?若是近兩年沒來過大同,你或許會給出一個“黑漆漆”的答案。
把指針撥回2016年,山西省環保廳發布的一組數據很多人不會忘記:2016年,大同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314天,繼2013年、2014年、2015年后,再次在全山西省空氣質量排名中位列第一。
如今,作為中國煤都,從“煤都黑”到“大同藍”,大同華麗轉身,以山西省轉型綜改試驗區為契機,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綠色發展。廣大干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應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嚴峻挑戰,打出一套去產能、調結構、增效益的組合拳,蹚出一條綠色發展新道路。
從“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到“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思想精神境界的不斷提升,大同市委市政府把實現“大同藍”作為推動轉型發展、文化復蘇、古城復興的首要任務,視為群眾“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用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實踐和成果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清潔煤褪去“煤都黑”
從前,大同市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來到大同府,一天四兩土,早上不刮晚上補。”2003年到2005年,大同連續3年進入全國污染最嚴重城市之列。到2013年,大同人從統計數據中驚喜地發現,大同的全年空氣質量竟然排名全省第一。此后連續3年,大同空氣質量在全省排名穩居第一。
“大同藍”究竟是怎麼來的?就此,記者採訪了地理學專家張義豐,他表示“大同藍”不是風刮出來的,從地理角度看,大同是典型的盆地,污染物不易擴散,如風能刮走霧霾,就無法解釋大同過去持續多年的嚴重污染。“大同藍”是刮骨療傷、生態立市干出來的。
“霧霾治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空氣自淨能力是‘大同藍’形成的支撐條件,效果良好。”大同市環保局局長趙曉寧表示,大同市確立了生態統領、環境先行、空氣優先的發展原則,始終堅持擴大城市綠化面積,恢復自然植被和森林,建設城市隔離帶和城市濕地公園,有效降低城市的溫室效應,提升空氣自淨能力。
以往造成大同空氣惡化的罪魁禍首,是以煤為主的燃料結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推廣使用環保型煤是實現“大同藍”的重要舉措。“以前大同市區煙囪林立,每一根都是黑煙滾滾。”大同站北房建供熱車間的一位工作人員說,以前鍋爐房燒煤,工作環境非常惡劣,現在實施煤改氣后,煤塵飛揚的儲煤場沒有了,燃燒產生的煤煙也沒有了,鍋爐房及周邊環境都變干淨了。
冬季燃煤取暖,是大同古城內居民多年來的習慣。為了治理燃煤污染,大同市以政府補助、專項資金支持等方式,每年冬季向古城內平房居民每戶免費發放1噸、成本價提供2噸環保型煤。僅2015年和2016年兩年,大同市用於環保型煤補助的資金達2000萬元。據統計,大同市古城內平房居民已由原來的4萬戶減少至1000戶,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硫1250噸、氮氧化物282噸、煙塵1870噸。
大同,這座曾經以煤為榮的“煤都”,如今大做“去煤”文章,以高端產業鏈搭建城市發展新的生態骨架,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
在大同市南郊區的同煤集團塔山煤礦,一眼看到的是“上不露天、下不落地”的現代化煤礦,千萬噸級的煤炭生產線都是全封閉式運營。塔山煤礦綜採三隊負責人史利說,塔山煤礦的自動化綜採水平已達到世界一流,生產環節幾乎不產生污染,真正實現了“黑色煤炭、綠色開採”。
新能源助力“大同藍”
大同是我國重要的煤炭重化工基地,境內含煤面積632平方公裡,累計探明儲量376億噸。從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來說,過去煤炭產業在全市工業經濟所佔的份額超過50%。
豐厚的煤給大同帶來過榮耀,但“一煤獨大”的單一產業結構也留下了陣痛,多年的歷史欠賬讓大同的環境瘡痍滿目。由於採煤業的過度發展,大同變成了一個地表沉陷嚴重、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城市,大片的採煤沉陷區成了大同人的痛。採煤沉陷區的治理也讓大同人傷透了腦筋,這道高難度的考題擺在了大家的面前。
“‘大同藍’是大同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構成、鐵腕推進工業節能減排的結果。”趙曉寧指著礦區周圍一處處新能源光伏發電基地說。
“一個100兆瓦的新能源電站25年內可提供32億度綠色電力。相當於節約煤炭105.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74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6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2.4萬噸、減少粉塵排放1600噸。”趙曉寧說。
大同在光伏“領跑者”計劃中找到了答案,該計劃通過建設先進技術光伏發電示范基地、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等方式實施。
2015年年初,國家能源局正式推出光伏“領跑者”計劃。同年6月25日,大同市採煤沉陷區獲批成為我國首個光伏“領跑者”計劃示范基地。大同光伏“領跑者”項目從獲批到13個基地並網發電,隻用了370天。
2017年6月29日,全球首座熊貓光伏電站並網發電。大同縣熊貓光伏發電項目經理姚建偉介紹,該電站裝機總規模為100兆瓦。
如今,湛藍的天空下,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沿著山勢整齊排列,在朝陽的映射下熠熠生輝,一座座模塊化預制倉式變電站矗立在光伏陣列中,通過條條“銀線”將清潔能源輸向遠方……這片地表塌陷、雜草叢生的採煤沉陷區,現在已是國家光伏發電示范基地,成了轉型發展的新優勢。
大同在光伏電站規模化建設的同時,也解決了採煤沉陷區生態環境治理難題,有效改善了採煤沉陷區的生態環境質量。
現在,大同光伏“領跑者”項目總投資84億元,運行期年平均上網電量13.8億度,標志著我國光伏行業進入先進技術規模化應用階段,在光伏發電領域創造了“大同模式”。將來,全國會有更多的城市用上來自“煤都”的新能源。
重生態實現“新綠都”
大同地處山西北部,生態脆弱。受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影響,再加上長期戰亂、隻伐不造,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市僅剩下殘次林38萬畝,森林覆蓋率僅為1.8%。
為了留住更多的藍天,大同市委、市政府發出“守護大同藍,再造大同綠”的動員令。近年來,大同市增加投入擴大城市綠化面積,恢復植被和森林。2014年大同躋身國家園林城市,使“煤都”成為真正的“綠都”。
2017年3月,大同縣聚樂鄉上羊落村的黑山造林綠化現場熱火朝天,干部群眾植樹造林熱情高漲。從南部的落鷹山到北部的採涼山,從西坪沙漠公園到火山群森林公園,大規模的造林綠化打造出一大批規模連片的精品造林工程。一座座荒山禿嶺變成了一座座綠色豐碑。
火山群森林公園防火員李海山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年這樹可真是沒少種啊,你看這天也藍,樹也綠,空氣也好,后代兒孫們真有福啦。”據統計,目前大同市共有30萬畝以上規模的連片工程2處,10萬畝以上的工程8處,10萬畝以下1萬畝以上的工程56處。從高山到平川,從城市到鄉村,大同處處呈現出山清水秀、藍天白雲的新景象。
大同市林業局局長張宏東說,通過打造大林業生態片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同綠”,不僅有效改善了大同市就地起塵、水土流失嚴重的脆弱生態,為京津冀地區的生態安全筑起了一道道屏障,同時也為“大同藍”的形成打下了綠色基底。
近年來,大同市持續加大城市綠化工程建設力度。2011年,大同市被命名為“山西省園林城市”,2014年又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讓百姓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感受到清新、體會到美麗”是大同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成果,這為大同增添了濃重的綠色基調,越來越多的大同人開始享受青山碧水、藍天白雲帶來的生態紅利。
“10年前,大同的天就像扣了個黑鍋蓋,狂風肆虐塵土揚。”在大同老城生活了40多年的居民李毅說,如今生態文明正成為大同越來越清晰的發展主題,使這座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愈加魅力四射。幾年前他為了古城整體開發搬了出去,如今他言辭間難掩喜悅:“現在的大同晚上能看到星星了!”
“大同藍”這塊生態環境的金字招牌也成了大同市新的城市名片。大同市市長馬彥平表示,大同將會更加重視打造“大同藍”這一品牌,挖掘區位優勢,吸引包括京津地區在內的更多朋友來大同。
2016年,大同成功主辦了全省旅游發展大會,打造了中國大同古都燈會、方特歡樂世界、大同國際騎游大會、全國熱氣球錦標賽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2017年中國大同古都燈會更是吸引了430多萬名游客,創下了大同冬季旅游的新紀錄。這其中,“大同藍”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2018年的燈會即將開啟,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將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在文韻流芳的大同古城裡徜徉。(記者 章文 李建斌 楊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