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共話智能科技的顛覆性潛力

2018年01月03日09:0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共話智能科技的顛覆性潛力

  無人駕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進行自動駕駛狀態下測試。(劉潺/新華社)

  如果教育不緊跟人工智能的發展及時變革,15年后會有一半的大學面臨困境﹔如果無人駕駛技術成熟並推廣開來,人們再也不需要買車,而隻需要汽車共享租賃﹔到2030年,無人拖拉機、背包機器人、農用無人機成為新一代“農民”……這些看似大膽的預測,或在不遠的將來變成現實。

  近日,在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的2017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上,來自國內人工智能研究界和產業界的數十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智能科技的顛覆性潛力。

  正如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大會上所言:“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將超過過去幾十年計算機和互聯網已經給人類造成的影響,解決現實問題將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起點和落腳點。”

  人工智能或將重塑教育模式

  當下,智能機器人紛紛被引入工廠車間,智能家電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國人已經清晰地感受到人工智能對於制造業的沖擊。那麼,下一個最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改變甚至顛覆的行業是什麼?

  “新一代人工智能必然要重構人類的生產生活、學習和思維的方式,因此我認為,下一個被沖擊的行業一定是教育。”李德毅說。

  他以自己的學習經歷為例,“近幾十年我們的教育倡導學習外語,而學外語主要依靠記憶力,30歲之前我花費了6年時間來學習俄語和英語,但后來隨著時間流逝許多詞匯和語法都忘卻了,這樣的學習效率很低。但依靠人工智能技術,我們可以開發出准確的即時翻譯機器人,那麼在未來,依靠人工智能翻譯解決了多語種的溝通問題,我們的孩子還需要去學習外語嗎?”

  同時,授課和考試的模式也會因人工智能改變。李德毅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普及,人機互動成為現實,未來的授課、考試都可以完全在互聯網上進行,考試的選取題目、閱卷都由人工智能代勞,如今大規模固定地點、固定時間組織考試的模式將成為歷史。

  “人工智能帶來的這種‘隨時隨地學習’模式對傳統的學校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反思。”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認為,傳統的學校教育重在讓學生集中在課堂上接受老師的知識傳授,但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大腦內部活動偏低,但在做實驗、做作業、自學和考試時,學生的大腦內部相對活躍度較高。“那是不是說明,網課這種模式有其優勢,如果未來大學課堂的課程競爭不過網課,那大學校園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大學教育又應該教什麼?”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一位教授曾在2014年預測,未來15年之內如果美國大學不跟隨智能社會發展做出變革,美國一半數量的大學可能面臨破產。我對此深以為然,人工智能將引發教育的重大改變,甚至是重塑。”席酉民說。

  無人駕駛將引發交通巨變

  今年7月,百度公司董事長李彥宏在一次公開會議上展示了一段自己乘坐無人駕駛汽車駛上北京五環路的視頻。無人駕駛汽車駛上城市道路進行測試,讓人們切身感受到,在人工智能的驅動下,無人駕駛時代正漸行漸近。

  北汽集團新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榮輝用“誠惶誠恐”來形容這種感受。他以共享單車類比,“共享單車和傳統單車的不同,就是在車鎖上加入了聯網和智能,但對傳統自行車行業的沖擊是巨大的——2014年傳統自行車產量達7900萬輛,2016年就滑落到5300萬輛,這其中還包括共享單車的數量。所以,一旦自行車共享了,你根本不想擁有一輛自行車。”

  榮輝認為,同樣的事情一定會發生在汽車行業,“當私家車變成無人駕駛之后,你就不會想擁有一輛汽車,你隻需要使用它”,他認為,一旦無人駕駛走入人們的生活,共享單車對產業影響的現象就會發生在汽車行業。所以,“汽車行業再也不是傳統行業,老牌汽車企業的優勢將不復存在,整個交通行業將馬上發生巨變”。

  那麼,無人駕駛多久會來到人們身邊?上海交通大學智能汽車中心教授楊明介紹,根據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制定的汽車智能化分級標准,自動駕駛可分為L0-L5級,L0級即純人工駕駛,而最高的L5級則是在幾乎任何情況下都由汽車自動行駛,不需要駕駛員干預。從產業化的角度看,目前處於從L2輔助駕駛到L3半自動駕駛的過渡期,真正量產的L3車型僅有奧迪不久前推出的A8L,而特斯拉所具備的自動駕駛技術屬L2級別,“在高速公路這樣相對簡單的環境下可以實現”。

  中科院自動化所副研究員黃武陵則表示,自動駕駛逐步應用在公交車和專用道路上是比較可行的。但若想把“司機們徹底解放出來,讓他們開車時可以上網聊天、發微信”,現實距離夢想還很遠,“最新研究顯示,憑借目前的技術,L5級無人駕駛還很難實現,仍需基礎設施和技術的重大創新,成為主流的時間不早於2027年至2028年。”黃武陵說。

  人才培養呼喚建立一級學科

  2017年,“人工智能”上升為我國國家戰略,科技企業紛紛投入布局,人工智能產業呈現一派繁榮景象,但在本次大會上,許多專家也紛紛指出,目前我國人工智能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人工智能尖端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企業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競爭是多條軌道的競爭,這裡面最關鍵的是人才。”聯想集團研究院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發總監范偉道出了產業界的心聲。

  事實上,高校早已開始了探索。2004年,北京大學在全國首次招收培養“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本科生,目前全國已有超過30所大學開展了智能專業的本科人才培養。2016年至今,北京聯合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在全國建立了機器人學院或人工智能學院。

  “中國要在2030年成為人工智能的世界高地,必須現在就要進行人才培養。經過多年的積累,現在智能學科的人才培養,已經由下而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培養體系。”李德毅認為,“現在的迫切任務是明確一級學科的位置,厘清課程體系,避免高開低走、碎片化和簡單化。”

  從2010年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開始論証設智能科學與技術為一級學科,李德毅認為,由現有多個學科交叉滲透形成的“智能科學技術”,應列為一級學科,屬工科門類,也可授理科學位。

  李德毅認為,智能科學與技術是人類進入智能社會后,科學技術自身發展催生出來的一級學科,多學科交叉滲透和國家重大需求起了助推作用,“一級學科的確立是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和變化,智能科學與技術作為一級學科,是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源頭供給能力的時代需求,有著廣闊的應用和發展前景。”他認為,智能科學技術列為一級學科后,就不必貼上“交叉”的標簽。

  作為一級學科的智能科學與技術,應該由相對明確、獨立、成熟的二級學科支撐,並要能夠覆蓋智能學科的整個內涵。學會經過論証,提出了5個二級學科:腦認知機理、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機器人與智能系統。

  與此同時,智能科學與技術的論文、著作和教材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呈現出“井噴”的態勢。智能學科的教育,在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程等不同層次上,都有獨立的課程體系支撐。

  李德毅認為,智能科學與技術的二級學科是大學自主設置智能學科課程體系的重要依據,可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巨大生源,確保智能學科與技術有扎實的基礎、專門的知識,以及寬闊的就業,“不但不會從現有的計算機、自動化等學院搶走資源,還會促進其他學科、專業方向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記者 楊舒)

(責編:張萌、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