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機器人產業鏈落戶東莞 助中風病人走起來

2018年01月04日08:16  來源:羊城晚報
 
原標題:康復機器人助中風病人走起來

  陪護機器人團隊已研發出機器人樣機

  尚未完工的小康機器人

  外骨骼機器人、按摩機器人、陪護機器人等康復機器人正在東莞鬆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孕育,已有產品進入臨床試驗

  對於脊髓損傷和腦卒中(中風)患者來說,站立行走似乎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而外骨骼機器人的誕生,使這一夢想變為現實。

  據記者了解,東莞鬆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已經布局大健康產業,康復機器人正是其突破點之一。目前,外骨骼機器人、小康機器人、按摩機器人等正在該基地孕育,有幾款產品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不過,真正實現量產走向市場,這類機器人還需要克服材料、控制、驅動等方面的技術難題。

  康復也將智能? 多企業涉足康復機器人

  “我們的產品是一款應用於康復領域的可穿戴設備,中風病人將這套設備穿戴在身上,機器人會採用動力外骨骼技術,通過智能識別人體肢體運動意圖,為病人提供康復輔助和行走助力。”朱瀚琦是鬆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動力外骨骼機器人團隊的負責人。據他介紹,該款產品是2013年在美國研發的,至今已經出了三代獨立的樣機,之所以回國發展,一是看中了國內巨大的家庭康復市場需求,二是想讓團隊研發的產品能真正幫助到國內有需要的病人。

  朱瀚琦稱,目前國內一些大型醫療機構已經引入外骨骼機器人給病人提供康復服務,而這種適用於院內的國外外骨骼機器人售價為7萬—15萬美元。“我們的產品適用於院內中后期和院外康復,計劃定價為目前同類產品的一半左右,希望能走進普通家庭中,幫助患者實現康復效果的提升和康復成本的下降。”目前,該款產品正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隨著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應用,人工智能+醫療技術應用也開始逐漸起步,但目前成熟應用的僅佔15%﹔預測人工智能在醫療行業應用會普及但需要時間。”據鬆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項目經理胡以帆博士介紹,目前東莞鬆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已經布局大健康產業,康復機器人正是其突破點之一。除了動力外骨骼機器人團隊,在鬆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還有陪護機器人團隊等幾個研發康復機器人的團隊,其研發產品除了外骨骼機器人外,還有按摩機器人、小康機器人等。

  為何落戶東莞? 產業鏈完整資源豐富

  小康機器人是鬆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陪護機器人團隊研發的一款康復機器人,該機器人可以通過視頻採集病人的訓練、運動等數據,自動生成評估報告,然后通過雲端,遠程傳輸給醫生,再由醫生對患者下達康復處方。團隊負責人楊先生稱,產品從去年開始研發,目前正在一家醫院進行臨床試驗。

  楊先生表示,他們生產的康復機器人除核心技術外,90%的零配件都在東莞採購生產,這將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競爭力,“基地也幫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搭建了平台讓各個創業的團隊彼此之間可以進行交流,更有創業導師提供創業指導。”

  “我們計劃定價之所以能比國外的同類產品低,是因為東莞產業鏈完整,這將大大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朱瀚琦也表示,鬆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在創業資金、辦公場所等方面給予了團隊很大的支持和幫助。

  據鬆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項目經理胡以帆博士介紹,基地技術和產業鏈資源豐富,涉及驅動技術、傳動技術、控制技術、傳感技術、視覺技術、系統軟件、芯片技術等﹔基地設有人工智能大健康基金、人工智能大健康孵化平台﹔此外,基地還能鏈接一線臨床醫生資源為研發團隊提供相應的服務。“這些將大大提高康復機器人研發團隊的成功率”。

  何時可以量產? 仍有技術難題待克服

  廣東思谷智能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研發工程師王東海博士,為國際應用機器人技術醫療設備安全標准(ISO/TC 184/SC2 JWG9、IEC/SC 62A)起草執筆人,其主要研究方向為人機協同智能系統、醫療康復外骨骼、多維力位混合感知傳感器等。據他介紹,國內康復機器人的應用已經有一段時間,一般是應用於一個或兩個關節,能夠輔助患者行走的外骨骼機器人是近幾年才開始應用的,屬於康復機器人的一種,主要輔助中風病人和行走不便的病人康復和行走,但其技術成熟度目前仍不是很高,“市場化廣泛應用還需要克服材料、控制、能源、驅動等方面的技術難題。”

  據王東海解釋,因為電機和驅動器材料的原因,如今市面上的外骨骼機器人重量都達幾十斤,這對康復患者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如何將其重量降下來是一個難題﹔機器人如何更好地識別患者的運動意圖也存在著技術難點。

  除了技術方面的難題,康復機器人產業還面臨著准入門檻高、專業人才缺乏等難題。“外骨骼機器人屬於二類醫療器械,需要向相關部門申請資質,從臨床到拿到相關資質,大概都需要一到兩年時間。”朱瀚琦稱。(余曉玲)

(責編:張萌、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