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篇微生物學論文報告稱,美國科學家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和對比后認為,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的高毒菌株獲得了代謝海藻糖的機制,而這種能力與疾病相關聯。數據顯示,很可能正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無意”中導致了這些流行菌株的出現。
艱難梭菌是一種腸道病原菌,如果人體或動物過度服用某些抗生素,就會導致艱難梭菌菌群生長速度過快,影響腸道中其它細菌,進而引發炎症,所以這種菌被視為抗生素相關腹瀉的主要原因。
科學家已知通過分析細菌菌株的核糖體RNA(即rRNA)差異,可以確定其具體的核糖體分型。此次,美國貝勒醫學院研究人員羅伯特·布雷頓及其同事,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和對比分析發現,兩種在系統發生學上存在顯著差異的艱難梭菌高毒流行核糖體分型——RT027和RT078,已獨立獲得了代謝低濃度海藻糖的機制。換句話說,這兩種核糖體分型不斷發生變異,使艱難梭菌在低濃度海藻糖中的生長能力逐漸增強。更重要的是,這種能力與人化小鼠模型的疾病嚴重程度相關。
數據揭示,該核糖體分型的出現與一種糖添加劑有關,該添加劑廣泛應用於人類飲食中的海藻糖。研究人員表示,這之間的關聯可表明,一種本身“無害”的食品添加劑,也可能“無意”中促進了病原菌的出現。(記者 張夢然)
總編輯圈點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本書,說腸道區是細菌的聚集地,好的、半好的還有不好的都混在一塊。大多數時候它們保持合適比例,但如果你的飲食長期有問題,菌群勢力不平衡,鬧將起來,就能把人折騰得夠嗆。其實,對人的消化系統來說,添加劑是新玩意,畢竟我們的老祖宗哪吃過這些東西。菌群很給力,它們會努力適應人的飲食結構。只是,從這篇研究看來,人吃進去的新鮮東西,還能讓一些細菌變得過於強大,並引發連鎖反應。所以,你永遠想不到,現代社會給傳統腸道到底提出了怎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