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作為這個項目的第一完成人,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主任李立浧院士提起電力技術和電網技術,滔滔不絕、神採奕奕。“研究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是國家賦予我們電力人的使命,很高興它得到國家的認可。”李立浧說。
“不能因為國外沒有,我們就不能搞、不敢搞。”
我國能源資源和負荷極不平衡。負荷主要在長三角、珠三角等東部發達地區,而能源資源主要在西部和中部,遠距離能源輸送不可避免。電力輸送是能源輸送的核心,要實現大量遠距離的電力輸送,需要容量大、損耗低、經濟性優的輸電技術。
直流輸電有容量大、佔地少、損耗低等顯著特點,經濟和社會效益好。“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項目啟動之前,我國最高電壓等級為±500千伏,許多技術還要從國外引進,一些關鍵技術掌握在別人手中。
從±500千伏提高到±800千伏,電壓等級提高1.6倍。國外沒有做過,要不要上,成為爭議的焦點之一。
“不能因為國外沒有,我們就不能搞、不敢搞。”李立浧說。沒有現有的設備、現有的工程經驗、現有的技術標准可循,甚至沒有相應的試驗條件……包括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中國西電集團公司等在內的科研團隊一開始就面臨諸多挑戰。
以外絕緣技術為例。由南方電網公司負責建設的±800千伏國家級示范工程雲廣(雲南、廣東)特高壓跨越滇、桂、粵三省,超長距離經過重污穢、高海拔、重覆冰等復雜環境,常規的絕緣材料無法滿足安全運行要求。
李立浧帶領團隊,研究絕緣技術的理論和機理,開展了詳細的論証,進行技術攻關。力排眾議,確定以硅橡膠復合絕緣材料替代傳統陶瓷絕緣材料的方案,並在短短半個月內拿出了試驗樣品,解決了特高壓輸電的外絕緣難題。
我國參與特高壓項目的160多家單位聯合攻關,攻克了設備研制、系統控制等一系列難題,在世界首次研發了13大類73種主要電氣設備,實現了從中國創造到中國引領,為全球能源互聯提供了中國方案。
“特高壓項目的成功,說明了我國能夠突破前人沒有突破的技術障礙,做出國外世界級企業沒有做出來的東西,極大鼓舞了我國電力人的志氣。”項目完成人、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舒印彪說。
舒印彪說,特高壓已經成為“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的金色名片。2014年和2015年,國家電網公司先后成功中標巴西美麗山一期、二期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實現了中國特高壓輸電技術、標准、裝備、工程總承包和運行管理全產業鏈、全價值鏈輸出。
電力生涯,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
1968年參加工作,在電力行業耕耘50年,李立浧主持和參與了我國幾乎所有特大型輸電項目。他參加和組織建設了我國第一條330kV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00kV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00kV直流輸電工程﹔參加和組織我國第一條也是世界第一條±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國家的需要是我的畢生追求。”回顧李立浧的電力工作生涯,這句話一直貫穿始終。
清華大學畢業后,懷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情,他填寫自願,踏上西行到蘭州的列車,進入水利電力部西北電力建設局送變電工程公司工作。
其后,李立浧又被調到武漢籌備建設我國第一個±500kV直流輸電工程——葛洲壩—上海直流輸電工程。工程建成后,又調到廣東籌備建設我國第二個±500kV直流輸電工程——天生橋—廣東直流輸電工程。
“我的電力生涯,就是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李立浧說。他是我國電網建設的參與者和見証者,也是我國直流輸電工程主要開拓者之一,在電力工程界,被譽為中國“直流輸電第一人”。
“李立浧院士為特高壓的貢獻,體現了我國電力工程技術人員追求科學和科技報國的精神。”舒印彪說。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之前,李立浧早已榮譽等身,面對榮譽,他心態很平和。“對我而言,榮譽不重要。我隻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盡可能為國家多做些事,為實現電力支持人民的美好生活、支持中國夢的實現做出自己的貢獻。”
感言:要把事做到極致
剛參加工作時,我是從一線電力工地的工人、技術員做起的。做過輸變電建設的送電工,還干過挖坑、立電杆、架線等基本作業。雖然不涉及深奧的電力技術知識,但我向一線工人學習,學到了很多實踐經驗,這些對我日后的工作都有很大幫助。
后來,不管我是負責某一項技術工作,還是擔任總工程師,或者組織特高壓建設這樣的大項目,我都非常仔細的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我認為,把分內的事做好,進而做到極致就能成為專家。這是我的心得,也是對青年的期望和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