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項目: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項目第一完成人:徐芑南
創新感言:創新需要勇氣,也需要底氣。勇氣來自於:敢於擔當,敢為人先,敏銳洞察,抓住機遇。底氣來自於:艱苦朴素,刻苦鑽研的工作作風﹔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專業基礎﹔善於探索,善於總結的實踐經驗﹔迎難而上,堅忍不拔的韌性意志。
蛟龍號初次下水,在海面打出漂亮的蝴蝶水花﹔蛟龍號用機械臂靈活地把一面鈦合金五星紅旗插到了海底﹔1000米、5000米,直到7062米,蛟龍號成為世界下潛深度最大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當人們為蛟龍號的每一次進步歡呼雀躍時,有位老人都默默流下了喜悅的淚水。
他是徐芑南,中國工程院院士、蛟龍號總設計師。作為我國深潛技術的開拓者,他用一輩子的辛勤耕耘、執著奉獻,實現了中華民族“下五洋捉鱉”的深藍夢。
他是總師的最合適人選
徐芑南說過,他對大海是有感情的,他的一生都與大海緊密相連。
懷著強烈的報國熱情,1958年從上海交大造船系畢業的徐芑南,來到了中船重工集團七〇二所開始了潛艇結構的研究工作。之后,他主持與創建了我國最大深海模擬試驗設備群和潛水器耐壓殼穩性試驗技術。
上世紀80年代,徐芑南積極投身海洋裝備的研制工作,先后擔任了四項水下潛器的總設計師。他創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載人潛器和水下機器人,潛器工作深度由300米、600米、1000米發展到6000米﹔其類型有載人、無人、有纜、無纜﹔其控制方式由載人手控、帶纜遙控發展到無纜智能控制。“幾乎所有種類的潛水器,我都做過了!”徐芑南說。
20世紀末,隨著中國大洋協會在國際海底調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國家對載人深潛器應用需求越來越迫切。經過一系列論証、研究,2002年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終於正式批准立項。
選總設計師時,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作為業內公認的載人潛器領路人,“他是總師的最合適人選”。七〇二所原所長吳有生院士專門給徐芑南打了邀請電話,“7000米載人深海潛水器立項了,我們想來想去,這個總師非你老徐來當不可!”
此時,徐芑南已經退休六年。家人們堅決反對,因為徐芑南有高血壓、心臟病,一隻眼睛僅存光感。但徐芑南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心底始終有一個願望,就是看到中國人獨立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能夠在深海遨游。
互相補台,互不拆台
2002年,徐芑南擔綱蛟龍號總設計師,擺在他面前的卻是特別沉重的擔子。“以前我們沒有經驗做這麼大潛深的載人潛器,所以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提高自己。”
蛟龍號立項之前,我國研制過的最深潛水器隻有600米。從600米到7000米,是非常大的技術跨越,深度每增加100米,海水的壓力就會增加10個大氣壓,難度可想而知。並且,作為一項大的系統工程,蛟龍號涉及耐壓結構和密封技術設計、高比強度合金材料的加工成形技術、航行性能優化、水下定位、水下通訊、自動控制等多個領域的最前沿技術,需要聯合國內上百家科研機構集智攻關。
徐芑南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經驗,著眼全局,統籌謀劃,嚴格遵循“計算分析、專家咨詢、樣機試驗、實物考核”的研制程序,確保“下得去,能作業﹔上得來,保安全”的總體設計理念充分落實。
為了統籌好蛟龍號本體12個分系統工作,他將每一個分系統的“任務輸入、成果輸出、約束和支撐條件”,按照技術進度和經費,制成表格,按表工作,大大提高效率和質量。徐芑南說:“即使每個分系統都做得很好,放在一起卻未必會拼成一個性能優良的潛水器。所有系統之間一定要相互配合,相輔相成才行。”在蛟龍號的研發過程中,所有合作者對徐芑南這位總師,都是眾口一詞地贊揚。“互相補台,互不拆台”是徐芑南堅持的一個原則。
人才短缺也成為制約蛟龍號研制的瓶頸。徐芑南格外注重對青年人的培養。“總師重要的是做好頂層設計,但更重要的是在實戰中帶出一支年輕的隊伍。”徐芑南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年輕人,還想方設法邀請國內外專家給年青的設計師隊伍講課。
“團隊中每個人的崗位都很重要。想要確保潛水器在7000米深的海底滴水不滲,每一顆小小的螺絲帽都要擰好,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團隊精神非常關鍵。”徐芑南說。
除了潛水器,還是潛水器
徐芑南的夫人方之芬說,不管人有多累,隻要一提到潛水器,徐芑南的精神頭兒就會立刻旺盛起來。徐芑南的生活很單一,他的興趣愛好就是潛水器。“除了潛水器,還是潛水器。”
2009年蛟龍號第一次海試,盡管已經年逾七旬,徐芑南還是堅持要求上船坐鎮指揮,他拖著裝滿藥品、氧氣機、血壓計等醫療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團隊堅守在一起。他在水面的指揮調度清晰沉穩,成為試驗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兩個多月的海試中,試驗現場到處都有他的身影,檢查設備、交流技術問題、推敲下潛步驟等,不放過任何可能出現的隱患。每次潛器下水,他從不安穩地坐在指揮室裡,而是一連幾小時值守在水面控制室裡,不放過水聲通信傳回來的每一句語音。
后續的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由於試驗海區較遠,徐芑南不能親臨現場,但他一直堅守在海試陸基保障中心,第一時間了解海試情況,並給出相應的技術指導。由於時差因素,海試常常在半夜或凌晨進行,但徐芑南從未缺席過。
徐芑南這種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和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熱情深深感染了所有人。在他的帶領下,蛟龍號團隊十年磨一劍,實現了中國大深度載人潛器的“從無到有”,從淺藍走向深藍,締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輝煌篇章。現在,徐芑南依然活躍在深潛科研最前線,向著更新的目標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