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懷柔科學城首批交叉研究平台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中歐新氣象衛星通過驗收 能觀測“風雲變幻”

2018年01月16日08:22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中歐新氣象衛星能測“風雲變幻”

  由位於北京懷柔科學城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與歐洲空間局(European Space Agency)聯合研制的“中歐靜止軌道毫米波大氣探測儀樣機”通過驗收。(方非/《北京日報》)

  近日,首批入駐北京懷柔科學城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內,由該中心與歐洲空間局聯合研制的“中歐靜止軌道毫米波大氣探測儀樣機”通過驗收,將為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毫米波三維探測能力,實現台風等極端天氣現象實時的、連續的三維立體觀測,極大地提高天氣預報能力,填補該領域空白,領跑國際氣象衛星發展。

  目前,國際上的氣象衛星按照衛星的運動軌道可分為兩種,即極軌衛星和靜止衛星。極軌衛星分布在距離地面800公裡左右的位置,發展已經較為成熟,可以通過多種手段有效觀測大氣運動情況。由於高度低,所以觀測效果比較清晰,但這種極軌衛星每天對同一地區隻能觀測2次,無法連續觀測在幾小時內發生變化的“不測風雲”。

  靜止衛星分布在距離地面36000公裡的軌道上,從地面上看衛星在空中靜止不動,這種氣象衛星可以彌補極軌衛星的缺陷,實時觀測地球上的氣象運動。然而一直以來,技術上始終無法突破,如何在靜止軌道上布設氣象衛星成為了當前國際航天大國現階段競相追逐的戰略制高點。

  據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院吳季介紹,經過近15年的努力,2012年終於在科研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和歐洲空間局不約而同地瞄准了用新體制干涉式綜合孔徑的技術來解決傳統技術遇到的瓶頸,使空間分辨率等關鍵技術指標均突破了傳統技術的極限。雙方各自經過了十余年的預研,都進入到了研制全尺寸地面樣機並試驗的階段。因此中歐雙方在對地觀測領域圍繞新體制毫米波大氣探測技術開展的首次實質性合作,其中大氣溫度探測儀樣機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負責研制,濕度探測儀樣機由瑞典Omnisys公司負責研制,最后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負責兩個樣機的系統集成和測試。

  隨著“中歐靜止軌道毫米波大氣探測儀樣機”正式通過驗收,經過測試,兩個樣機的空間分辨率都達到或超過了指標要求,從距離地面36000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高度上觀測,在地面可以達到優於50公裡的分辨率,這樣的探測在現有的國際衛星氣象上還沒有先例。

  中歐在空間領域的合作由來已久,從上世紀90年代中國首個空間科學衛星計劃“雙星計劃”,到聯合征集、遴選和研制的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再到這次在地球觀測技術領域的合作。據歐洲空間局國際關系部官員卡爾·博格奎斯特(Karl Bergquist)介紹,此次通過驗收的“中歐靜止軌道毫米波大氣探測儀樣機”項目,是中歐空間技術戰略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次聯合研制的“中歐靜止軌道毫米波大氣探測儀樣機”將為未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開展毫米波成像探測奠定技術基礎。該儀器將為我國及歐洲新一代氣象衛星,特別是為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毫米波三維探測能力,在靜止軌道毫米波大氣探測能夠實現對台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的實時立體監測。(記者 王可心)

(責編:張萌、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