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2.0"撬動"民生3.0" 智慧生活離百姓還有多遠

——江蘇徐州泉山區用科技為民生服務

2018年01月19日08:2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科技離百姓還有多遠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現階段,科技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如何讓科技為民生服務?江蘇徐州泉山區給出了答案。近年來,泉山區採用“科技+民生”的模式,全面打通創新企業與百姓生活之間的通道,為民生插上科技“翅膀”,讓老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小溫度”提升“大溫度”

  近日,江蘇徐州迎來零下十二攝氏度的罕見低溫雨雪天氣,但當記者走進位於泉山區民健園小區居民劉兆勝老人的家中時,頓感暖意融融。“以往小區還沒通電暖氣,每年冬天,我這腿關節疼痛就會加重,現如今好了,一個冬天都沒貼膏藥。”提起科技給小區帶來的諸多變化,劉兆勝如數家珍。

  劉兆勝所說的“電暖氣”是指該小區的“煤改電”項目。2017年,泉山區依托區內能源科技相關產業前沿,從瑞典引進高壓電極鍋爐和低碳技術,對區內老舊小區供暖進行了集中改造。

  “煤改電”是民生大事,能否讓群眾滿意,隻有群眾自己說了算。“我們前期做過好幾輪調查,贊成率達到91%以上,這才著手去做。”民健社區黨委書記李桂雲介紹。

  “價格便宜,關鍵暖氣效果好!”自家暖氣改造完成后,居民庄翠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跟老伴住78平方米的房子,暖氣片和管路費用,加起來不到4000元,平均每天10塊錢左右,比空調便宜多了。”想到以后冬天都能享受到便宜又舒適的暖氣,庄翠英笑逐顏開。

  據了解,依靠前沿科技的運用,該套供暖設備環保、節能、熱效高、佔地少,1度電的利用率高達99.9%,幾乎沒有浪費。科技環保的供暖設備進小區、進生活,老百姓看在眼裡,暖在心頭。

  “智能平台”打造“智慧生活”

  “煤改電”項目只是泉山用科技為民生服務的冰山一角,在打造智能平台、實現城市智慧生活領域,泉山區亦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走進泉山區的弗瑞仕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一個不斷顯示實時數據的智能平台映入眼帘,屏幕上清晰顯示著泉山區少華街第二小學教室內部的pm2.5實時數據。“該平台內裝有我們研發的新風系統,通過微靜電過濾技術,不僅可以吸附pm>2.5以上的有害顆粒物,還可對空氣中的細菌進行吸附,保証小朋友的呼吸安全。”該公司團隊成員姜海燕介紹。

  目前,由泉山區政府牽頭合作,區內8家中小學、幼兒園已經普及了新風系統。未來當地政府將繼續牽頭,在全區更大范圍內普及新風系統,切實滿足老百姓對於室內空氣質量的要求。

  據了解,該平台除了常規監測外,更重要的是能對空氣污染進行實時分析,提出解決方案,將實時監測數據直接送達每個用戶。“由於頻繁出差,我經常用手機查看我家所在小區的空氣質量,告訴爸媽要不要外出鍛煉。”居民秦蕾邊說邊掏出手機,手機屏幕上,城區均被紅色的監測點密集覆蓋著。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意來。如今,像弗瑞仕這種致力於科技環保領域的研發企業,在泉山區已有509家,不僅便利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有效改善了當地環境。

  “科技2.0”撬動“民生3.0”

  “科技創新的目的何在?隻有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獲得感、幸福感,才能真正回歸到它應有的價值。”徐州市副市長、泉山區委書記趙興友如是說。

  近年來,泉山區始終堅持“產業強區”不動搖,以“建載體、搭平台、給政策、優服務”為工作路徑,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園區平台等優勢,已經形成規模。

  “我們已經成功引進中美大氣污染物治理聯合實驗室等一批高端研發平台,還有徐州軟件園節能環保大廈等一批特色載體,有力促進了節能環保領域的協同創新。”泉山區科技局局長彭弘介紹,目前,全區集聚節能環保企業80多家,節能環保產業正在成為泉山經濟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

  如今的泉山人,怎麼都不會想到,20年前“摸不著頭緒”的“主城城郊”如今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以科技為主導的特色城區。從交通到起居,從教育到公共服務,科技已經融入了百姓生活的每個環節。

  “我們把科技創新比喻成2.0的版本,說白了,科技是一條杠杆,民生3.0是科技2.0的升級版。”趙興友說。(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吳向裕)

(責編:張萌、張希)